李隆基在接到有人要谋害他们的消息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自己的父亲。他首先联络了自己的姑母镇国太平公主(以下简称“太平公主”)。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共育有四子两女,太平公主年龄最小,在几个孩子中最像武则天。“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已。”(《旧唐书·外戚列传》)
太平公主小时候曾替母亲武则天出家做女道士,为去世的祖母荣国夫人祈求冥福,太平是她的道号,后来以她的道号建造太平观一座,但公主的名字,史料中没有记载。
太平公主倍受宠爱。“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旧唐书·外戚列传》)
太平不仅是武则天最疼爱的孩子,而且还非常受武则天信任。武则天与太平“每有谋议,宫禁严峻,事不令泄密”。她的心机、谋略、资格、能力、政治智慧等都在母亲身边得到锻炼。她参与政事的方式是在后台出谋划策,在母亲的威势下,太平公主行事非常低调,只是把府邸装饰得很豪华。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薛绍,结婚时为让宽大的婚车通过,拆掉了万年县衙的围墙。婚后两个人育有二子二女,薛绍在垂拱年间,被李唐宗氏谋反案牵连,死于狱中。
武则天登基前两个月,将寡居的太平公主赐婚给武攸暨,婚后育有二子 一女。
赐婚时,武攸暨已有妻子,为实现武李联姻,武则天赐死武攸暨之妻。神龙政变后,太平公主被册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实封五千户和安国相王李旦相同。安乐公主实封三千户,长宁实封二千五百,李显的其他女儿实封二千戶。
神龙二年(706年),太平公主和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开设官署,任用府僚,仪比亲王。长宁、安乐公主府不设长史,另五位公主府官员减半。
太平公主和相王、卫王、成王、长宁公主和安乐公主府外都实行与皇宫相同的保卫级别。
开府置官属是唐朝公主们得以参政议政,走到历史前台的制度基础。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崇简、崇敏、崇行,均官拜三品。
太平公主“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响之”(《新唐书·诸帝公主传》)。
当时韦后和上官婉儿“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旧唐书·外戚传》)。
太平李唐公主、武家媳妇的双重身份让她得以平稳躲过多次风波,哥哥李显暴卒,韦氏野心天下皆知,如果让韦后彻底掌握局势,她将再无立足之地,政变已经是唯一可走的路了。
太平公主最应该找的是哥哥相王李旦,两人处境相同,又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妹,在神龙政变中还曾联手行动,这次两人再次合作应是顺理成章。但李旦性格谦柔冲淡,对皇位权力没什么兴趣,而且李旦为长,又是亲王身份,曾登基为帝,多年位处东宫,如果和李旦联合,太平公主的威望、实力都无法与之匹敌,政变之后自己必然处于次要位置。
正当太平公主纠结之时,她的侄子李隆基主动找到她,太平公主足以稳定前朝的能量,李唐皇室镇国太平公主的身份,都是李隆基所需要的,至于他为什么没找自己的父亲,很简单,他是庶出皇子,要通过政变来建立功勋,才有资格和嫡长子李成器一较高下。
政变谋划过程中曾有人提出如此重大的行动,是否应先禀明相王,再做处置,李隆基当即予以否定,他说:“我发动政变,是为了拯救社稷,如果事成,功劳归于相王,事败我一人身死以全忠孝。如果先行请示,相王同意,那是陷相王于危险之中;如果不同意,我们的计划将难以实施。”
太平公主派儿子薛崇简配合李隆基兵变的行动。
姑侄二人各怀心思,一拍即合。
六月二十一日黎明,李隆基带着一身鲜血出现在相王府,他跪拜于地,请父亲原谅他没有事先禀明政变之事。李旦抱住儿子哭着说:“李唐社稷没有倾覆,是你的功劳。”
李旦以皇帝叔父身份带着小皇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宣布韦后篡权乱政,已经伏诛,请百姓不要恐慌。大赦天下,免除天下半年的赋税。
安抚完人心,李重茂战战兢兢,提出让位于相王,李旦固辞。
可最终视皇位为枷锁的他,还是不得不接受儿子和大臣的劝说,被迫接受皇帝之位。
身在谋局之中,他无法脱身,只能被权力裹挟。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太极殿。
相王李旦站在中宗李显的棺椁旁,少帝李重茂坐在宽大的御座上。
姑母太平公主的声音传入李重茂耳中:“皇帝要把这个位置让给叔父,大家以为如何?”
李重茂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又听到刘幽求在说:“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诚心以尧、舜为榜样,行禅让之事。相王接下如此重责大任,真是一片 慈心。”
前几天叔父还固辞皇位,现在发生的事情让李重茂愣住了。
太平公主向他走过来,看着他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不是你这孩子 的座位了。”
说完,太平公主抓着李重茂的衣领,将其“提下”。
太平公主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如果她能在此时急流勇退,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发生,但那就不是太平公主,也不是武则天的女儿了。
睿宗李旦又被推上皇位,距离他第一次登基已经过去二十六年。第一次登基时在他脑中盘旋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答:世间想做皇帝之人如恒河沙数,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坐在了皇位上?不,是又坐在了皇位上。
李旦即位后,于承天门大赦天下,一个月后改元景云。
李隆基被擢升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领左右万骑禁军,进封平王,京城的卫戍部队全部掌控在平王手中。
功高权重,李隆基成为李唐宗室最为强悍的后起之秀。按其功劳应该被立为太子,但是他是庶出,而且他还有一个嫡出的哥哥——李成器。
李成器才气过人,精通音律,在李旦第一次登基时,曾被立为太子,按当时的继承法统来讲,李成器才是理所应当的继承人。
这情形太像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了。处理不好,顷刻间又将是一次喋血宫门、兄弟反目的政变。玄武门见过的鲜血已经够多了。储位是国之根本,空悬在那里一样会引发问题,李旦焦虑万分,困于局 中。李成器主动找到父亲,他抗表固让:“储君,是国家之公器,国家无事则先立嫡长,国家有危难则先立有功,如果违背这个原则,会令四海失望,儿臣誓死不能居于平王之上。”
李旦这个嫡长子的命保住了。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六日,政变后第七天,李旦正式颁下诏书,立李隆基为太子,授予李成器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
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太平公主已经走到了前台,她再也不想退居幕后,她想开创属于她的时代。
对于姑母的野心,李隆基早有预料,所以在发动政变清除韦氏一党时,他也把上官婉儿顺带清除了,这个女人留下来会是个很大的麻烦,她太聪慧了,留下她,无异于给姑母太平公主留下一个女宰相。
果如李隆基所料,政变之后太平公主加实封至一万户,三个儿子崇行、崇敏、崇简封异姓王,其他儿子也位列九卿。《新唐书》称太平公主的权力 “由此震天下”。
李旦对这个妹妹十分倚重信任,太平公主以前辅助武则天执政,执政能力久经锻炼,她所分析之事无有不中。每次太平公主人宫奏事,都要等更漏换过数次才结束,而且李旦对太平公主“所言皆从”。如果遇到太平公主没上朝的时候,李旦就让宰相到公主府中咨询,拿回意见后,李旦在上面直接签字。
为了打压李隆基,太平公主命人散布“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谣言。又在太子监国,宋王、岐王管理禁兵期间,乘车辇至光范门,拦住下班的宰相提出应废掉太子。
宰相们大惊失色,只有宋璟直言抗辩,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资治通鉴》卷二一○)
当时宰相共有七人,其中五人都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皆依附太平公主。
皇帝决策时总要问上两句:“尝与太平议否?”“与三郎议否?”
李旦夹在姑侄两人中间,左右为难,心力交瘁。
景云三年(712年)七月,天上有彗星出现,太平公主借此向李隆基发难,她指使术士人宫对睿宗李旦说:“根据星相来看,帝座及心前星(指太子)皆有变,太子应为天子,不适合再居住在东宫之中。”
一般皇帝听到有这样的星相,都会疑惧太子,打压太子的势力。但李旦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一听天象说应该让太子做皇帝,开心而干脆地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
李旦下旨传位于太子。皇位于李旦就是枷锁,他在这个位置上,还要整天想着怎么平衡妹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累了。
这些年,李旦眼见着自己的兄长、子侄一个个投入权力的旋涡中,被权力吞噬,他实在不想再面对骨肉相残的悲剧,体会那种锥心蚀骨之痛了。不管怎样倾轧,争夺,机关算尽,最后不都是魂归天地,身埋黄土?能在活着时轻松快乐一点不好吗?
李旦终于找到机会和理由逃离皇位,摆脱皇位带给他的痛苦,以后的事都交给三郎吧!
景云三年(712年)八月初三,睿宗李旦自任太上皇,传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同月改元先天,大赦天下。立王氏为皇后,以王氏之父王仁皎为太仆卿,立皇子许昌王李嗣直为郯王,真定王李嗣谦为郢王。
姑侄二人的斗争没有随着李隆基的登基而结束。
李隆基终于做了皇帝。但面临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重大刑事案件、国家的大政仍掌握在太上皇李旦手中。
自己所信用的大臣姚元之、宋璟、崔日用、张说、郭元振等被贬的被贬,降职的降职。太平公主一方面公恿太上皇李旦和李隆基分权,一方面积极笼络大臣。
面对不利的局面,李隆基想再来一次先下手为强,他和时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刘幽求,右羽林将军张暐谋划再次发动政变,不幸事情泄露,张暐不小心将计划泄露给侍御史邓光宾。李隆基不得不丢车保帅,主动向太上皇李旦举报,说他们只是挑拨离间,请李旦免他们一死,结果是刘幽求被流放封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张暐被流放峰州(今越南河内),邓光宾被流放绣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
先天元年(712年)十一月,太上皇李旦下诏派皇帝李隆基巡边,好在当年没有成行,第二年,李旦下旨将巡边的时间改到当年八月。让李隆基外出巡边,这说明太上皇李旦动了废立皇帝的心思,但又没有下定决心,才会将巡边时间推迟。如果到了八月份,李旦下定决心,让李隆基巡边,那他的皇位和小命都难以保全。
李隆基感到危险随时会降临,王琚劝李隆基早做决断:“事情紧迫,要早点动手!”
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送来自己的佩刀,劝李隆基割断亲情的束缚。六月,荆州长史崔日用赶到长安面见李隆基当面劝谏:“太平公主随时可能发动政变,陛下以前在东宫,是臣子,想要讨伐她,需要使用谋略。现在陛下光临大宝,只需要下一制书,谁敢不从?万一逆党先行出手,我等将追悔莫及!”
李隆基说:“事实确实如卿所言。我只是怕惊动到太上皇。”
崔日用继续劝说:“天子之孝在于安四海。若奸人得志,江山社稷都会沦为废墟,那时又要到哪里去尽孝呢?请陛下先收管禁军,再收捕逆党,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
李隆基当天就任命崔日用为吏部侍郎,着手准备发动政变。
这时的太平公主又是什么情况呢?
宰相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检校中书令崔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象先全部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僧人慧范等全是太平公主麾下的能臣干将。
“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资治通鉴》卷二一○)太平公主只需要等到八月,李隆基外出巡边,她就可以一家独大,掌握全局。
但是《资治通鉴》记载太平公主没有等到八月,书中声称太平公主密谋动用之前安排在李隆基身边的元姓宫女,在李隆基经常服用的赤箭粉(天麻粉)中下毒,想要毒死李隆基。又和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等人谋划废立皇帝。太平公主将政变的时间定在七月四日。
从后来的结果看,投毒方案没有成功。
七月一日,宰相魏知古入宫将太平公主要发动政变的消息禀报给了李隆基。
唐隆政变的时候李隆基就因韦氏一方有人反水告密,得以先发制人,不仅逃过一劫,还扶父亲坐上了皇位,这次他又提前得到了消息。还真是王者不死。虽然史书中口口声声说是太平公主先行谋划政变,但是政变的时间实在是太让人怀疑,太平公主完全可以等到八月份看清形势再动手。
很多学者都指出这一事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这些可能都是为铲除太平公主而找的借口。李隆基火速召集岐王李范(李旦四子)、薛王李业(李旦五子)及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确定诛灭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计划。
七月三日,李隆基宣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入宫觐见。两个禁军将领走到虔化门,王毛仲就带着三百将士突然冲出将二人当场砍杀。
李隆基在清晨的薄雾中带着王毛仲等人从武德殿冲入虔化门,朝堂上的太平公主党羽贾膺福、萧至忠、岑羲、李猷皆被捕杀,窦怀贞逃入沟中,自 缢而死。
太上皇李旦惊闻政变,在几个宦官簇拥下向南奔逃,登上承天门门楼。郭元振随后赶到,李旦还以为郭元振是来护驾的,没想到郭元振跪拜在地,说:“皇帝奉太上皇命令,诛杀逆党窦怀贞等人,没有其他意图。”李旦这才知道郭元振是李隆基派来的,不过好在他们还没想要自己的性命。
李隆基也赶到了承天门,李旦下诏宣布窦怀贞谋逆已经伏诛。大赦天下,但参与谋逆这些人的亲党不予赦免。
七月四日,太上皇李旦下诏:“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资治通鉴》卷二一○)
当天,太上皇李旦徙居百福殿,再次淡出权力中心。
靠山李旦退居二线,麾下文臣武将全部被杀,太平公主除了一府的财产已经一无所有,孤家寡人的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的一座寺院之中。
三天后她返回府邸,侄子李隆基的赐死诏书旋即送到。
三尺白绫,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自缢身亡,除长子薛崇简外的儿子全部被杀①。
太平公主集团的覆灭,宣告了唐朝乃至以后的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政坛上,一个女性走到历史前台的时代结束,唐朝中后期不仅对公主权力进行限制,多数的皇帝也都不再立皇后,以此来避免外戚专权。及至宋朝,公主不仅淡出朝堂,甚至出现了被婆家虐待至死都无法离婚的极端事件。
这些帝国公主,站在离权力最近的地方,却始终无法突破封建宗法的束缚,在那样的时代她们注定与皇位无缘,连女皇武则天都从未考虑过让最像她的太平公主即位,而是在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和侄子中挑来选去,犹豫不定。
如果太平公主是皇子,可能会被武则天果断立为太子,但是,她不是。儿子会祭祀母亲,女儿供奉的却是公公、婆婆,而且女儿再传位下去时,太子一定又是外姓,这是以男权为主的时代所无法容忍的。父系社会下,女性当皇帝,皇位要怎么传是一个死结。
时至今日我们也没能解开这个结。虽然法律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明确了父姓、母姓具有同等的被选择权,但现实中有几个孩子是随了母亲姓氏呢?随了母亲姓氏的孩子,在提及姓名时,又总会被注解一句,他是随母姓。
一代女皇武则天,乱政的韦后和安乐公主,权倾天下却死在侄子手上的太平公主,她们敢于在封建宗法时代挑战男性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精神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激励了无数女性去打破不合理的制度和过时的偏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们应当被铭记。先天二年(713年)十二月,李隆基改元开元,唐玄宗时代开始。他又会为我们书写怎样的天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