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不争不抢,平平无奇的老三李治,为何能在储君之争中,脱颖而出?
创始人
2025-06-23 22:32:42
0

竹篮打水

李泰,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次子,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排行第四,生于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泰一出生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宜都王。两岁时破例进封正一品卫王、授上柱国,继李玄霸后。九岁遥领扬州大都督和越州都督,封地多达二十二州。

后来又兼任左武侯大将军、鄜州大都督、雍州牧、相州大都督等重要职务。李泰的长子李欣被李世民接进宫中,由长孙皇后亲自抚养,李欣和自己的叔叔李治经常一起玩耍,感情非常亲厚。

这是个从出生就备受宠爱的孩子。被祖父爱着,被父亲母亲宠着。而他的才华能力,也担得起这样的偏爱。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擅书画,集书万卷。这么一个字写得好、画画得好、书读得好的超级学霸哪个家长能不喜欢呢?贞观十年(636年),就是李承乾越发不对劲的这一年,李泰被改封为魏王。《旧唐书·韦挺传》中说:“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 之意。”

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就要去封地,不能待在京城,李泰改封魏王后,太宗仍特许李泰“不之官”。之官,是上任之意,不之官就是不去上任。

同样是在贞观十年(636年),太宗还特准李泰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这让人联想到当年秦王府中的十八学士。

外语课代表李承乾把东宫搞得乌烟瘴气大玩角色扮演的时候,他的学霸弟弟李泰的魏王府门庭若市,荣宠日盛。

有些人忙着抱大腿,看着皇帝的脸色站队,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中有些三品以上的大臣轻视魏王。唐太宗一方面心疼爱子受了委屈,要给他出气。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要给李泰立威,以便将来入主东宫。

太宗召集宰执重臣,严词质问。

皇帝震怒,房玄龄等人吓得不敢作声。只有魏徵梗着脖子据理力争:“臣不觉得如今的朝臣有谁轻视魏王。按礼制,皇帝的臣属和儿子地位相等,就连皇帝本人也应该对朝廷公卿以礼相待。现在陛下难道要学隋文帝放纵皇子,最后自取灭亡吗?”

被魏徵这么一问,太宗也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

私爱这种事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很难控制。李泰“腰腹洪大”,也就是非常胖,太宗皇帝特许李泰乘坐小轿上朝,他看着这圆滚滚的儿子实在是喜欢。

贞观十二年(628年)春,礼部尚书王珪上奏:“朝中三品以上大员遇见宗室亲王都要下车站立路旁,不合礼制。”

太宗十分不悦,说:“你们都觉得自己尊贵,却轻视朕的儿子们。”

魏徵说:“亲王们按礼制地位在三公之下,现在的三品以上大臣均是九卿、八座,遇亲王下轿行礼,确实不合礼制。”

太宗说:“人的寿命难以预料,万一太子遇到不幸,谁能知道这些亲王哪个会成为你们的君主呢?你们又怎么能轻视他们?”

魏徵答道:“自周以来,皇位由子孙相承继,而不传给兄弟,这是为了杜绝庶子们对皇位的凯觎,从根源上阻止祸乱的发生,这是治国者最应当警惕 的事情。”

魏徵的话道出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那就是稳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在稳定的基础上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的经济才能发展,国力才能提升。

唐太宗听后觉得讨论太子废立之事确实还没到时机,于是准了王珪的启奏。王珪的奏折虽然被批准,可唐太宗对魏王的偏爱有增无减。在太宗的偏袒和纵容之下,魏王府的文学馆严然成了反对东宫的营垒。

当年隋炀帝为了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欢心,一直营造勤俭节约、痴情专一的人设,他和李泰比可差远了。因为李泰是确实和他的父皇有相同的爱好,而且做出了真实而伟大的成绩。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带着魏王文学馆的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学士,大张旗鼓地着手编纂一部大型地理学著作《括地志》

《括地志》详细阐述了唐初各政区的建置沿革、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既具有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又为后世提供参考。

《括地志》在贞观十六年(642年)编纂完成,成书555卷,很多唐宋著作都引用过《括地志》中的内容。

当李泰把《括地志》呈给太宗时,太宗皇帝内心的骄傲无以言表,对这个孩子的宠爱该用什么表达呢?他当即赏赐李泰丝帛一万匹,又提高了李泰的工资补助等标准,甚至超过了当时太子的标准。

褚遂良上疏规劝,大意是想表达不应该给李泰这么厚的赏赐,委婉地表达降低魏王待遇的建议。可能是意见表达得太过委婉,太宗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他没有降低魏王的待遇,而是提高了太子的待遇。

既然说魏王的待遇不应该超过太子的,那把太子的待遇提上来不就更好了?想省钱过日子的谏议大夫实在是太难了,钱没省下,反而支出得更多了。

《括地志》完成不久,一项被取消了很久的做法得到恢复——亲王长住太极宫。太宗令李泰移居武德殿,他叔叔李元吉就曾经住在这里。

不久后,太宗收到了魏徵针对此事发表谏言的奏章。魏徵说:“魏王既然是您的爱子,陛下就应该为他的安全考虑,抑制他的骄奢倾向,使他不要处在嫌疑之地。武德殿在东宫的西侧,曾是李元吉的住所,当年就有很多人反对李元吉入住武德殿,结果李元吉果然死在了玄武门。虽时移世易,今天魏王住进来,恐怕会引起非议,而魏王自己的内心,也会感到不安。

太宗皇帝再次采纳了魏徵的谏言,令李泰回魏王府。

随着魏王李泰的夺嫡之念愈发明显,太子李承乾变得日益狂悖焦躁。

唐太宗在股肱重臣的轮番劝说下,已经放弃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让他一心一意地辅佐太子,肯定褚遂良“诸王宜有定分”的提议,还在朝堂之上申明嫡长继承原则。

太宗皇帝的苦心,没有换回父慈子孝的回应。一个名叫“称心”的太常乐人,成了毁掉李承乾的最后一根稻草。

宠爱娈童在古代的帝王将相之家不算什么新鲜事,只是不好拿在明面上来说,一般也就是今日高兴了见见,明日又丢开了。

而当朝太子李承乾宠爱一个乐人到“与同卧起”,东宫之内议论纷纷时,终于有人将这事汇报给了皇帝。

在夺嫡之争的关键时刻,太子竟然不顾舆论,爆出这样的丑闻。怒其不争的太宗当即下令处死称心,又召太子入宫,严加训斥。

李承乾的称心没了,他的最后一丝理智也跟着没了! 杀!

一定要杀了他!

就是因为他的告密才让称心惨死!

太子亲自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刺客组织,组织的任务是伺机除掉李泰。刺客头目除了左卫副帅封师进,还有此前被派去刺杀于志宁的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为了方便掌握宫内的动向,太子重金收买禁军将领李安监视太宗。

李承乾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安排完刺杀李泰的计划,李承乾又联合汉王李元昌(李渊庶出子)、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太宗十六女城阳公主驸马)、陈国公侯君集(攻灭吐谷浑、高昌两国的帝国功臣)等人策划谋反。

失去挚爱,眼看着要被废黜的绝望太子。

因犯错被责备,心怀怨望的庶出皇子。

性格急躁,错误判断形势的太子近臣。

久被冷落,憋屈苦闷多年的帝国元勋。

……

一群人纠集在一起歃血为盟,紧锣密鼓地准备发动政变。

喋血宫廷的惨案一触即发,却被齐王李祐案牵连出来,胎死腹中。

玄武门前不堪回首的一幕又重现眼前,兄弟反目,父子离心,这样的人伦惨剧一生经历一次已是太多。

太宗召集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等重臣,还有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官员会审太子谋反一案。

调查之下,证据确凿。

谋反之罪,罪无可赦。

太子,必须废黜。但儿子该如何保全,太宗需要一个理由。

他的目光缓缓地、带着期许地落在各位大臣身上。

“该如何处置承乾?”太宗问。

一阵沉默之后,通事舍人来济说道:“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李承乾被废为庶民,流放黔州。两年后于黔州郁郁而终。

汉王李元昌被赐死于家中,侯君集被斩首,太宗感念侯君集的功劳,免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的死罪,流放岭南。

太子谋反案其他党羽全部被斩首。

东宫无主,储位空悬。

魏王李泰,在等待太宗的敕令。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筹谋多年,最后竟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谁是继承人

晋王李治,像凭空多出来的一位皇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储位事关国本,不可空悬。李承乾被废后,唐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册立新的太子,将来承继大统。李泰和他的父亲太宗都没想到,本应该顺理成章的事居然生出变故。

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褚遂良强烈反对立魏王为太子,一致推举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贞观七年(633年)遥授并州都督。和两位嫡出哥哥相比,年龄尚小的晋王的履历很简单。

在这之前李治一直没什么存在感。

他不是嫡长子,不需要像李承乾一样被悉心培养,也不用承担作为储君的压力。李治幼年学习《孝经》时,太宗曾经问他《孝经》中什么最重要。

六七岁的李治答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他也不像李泰才学横溢,屡有建树。他之前最大的建树大概就是长孙皇后病逝时哭得最是伤心惨绝。悲痛思念之情感动左右,太宗皇帝屡加慰抚,之后对这个儿子更加疼爱了。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九岁,太宗皇帝对他的宠爱,是一位父亲对失去母亲的幼子的怜爱,是一种心疼和保护。而太宗对承乾是培养、期许,对李泰是赏识、器重。

正是这样的不涉纷争,让李治在权力的中心,保有一颗仁孝之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李治看起来老实、柔弱。

把李泰和李治拉在一起比比看,太宗内心的天平当然倾向于李泰。

把李泰这边砝码拿掉的是他自己。

势在必得、得意忘形的他把戏演得太过了。

李泰和自己的父亲说:“我有一个儿子,等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为了陛下杀掉他,将皇位传给晋王。”太宗把这段话讲出来,为李泰拉选票。

谏议大夫褚遂良马上反问太宗:“陛下您想想吧!陛下万岁之后,魏王如果登基做了皇帝,真的会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然后传位给弟弟吗?陛下之前立承乾为太子,却宠爱魏王,使魏王礼秩高于太子,才酿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现在要立魏王为太子,臣恳请先废黜晋王爵位,贬为庶人,让他没有继位的可能,远离政治旋涡,以保全性命。”

闻听此言,太宗悚然心惊。

是呀,谁会杀了自己的爱子,把皇位传给弟弟呢?李泰呀李泰,戏演得太过,就矫情了,露了痕迹。等他登上皇位,必然会铲除所有政治上的异己和可能威胁到自己坐稳皇位的力量。

太宗哽咽着说了一句:“我,不能···”

为了逼迫李治自己退让,李泰决定威胁一下自己这个柔弱的弟弟。李治自己退让,那支持他的大臣们也就不足为虑了。没了正主,还支持谁?

“太子被废,你觉得能置身事外吗?你和李元昌历来关系友善,李元昌可是太子党的核心人物,他被处死了,你就不担心自己脖子上那颗脑袋 吗?”

李治脸上血色尽褪,被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太宗皇帝看着异常憔悴的李治,追问他到底怎么了。追问了多次,李治才吞吞吐吐地把李泰威胁他的话一字不漏地复述给太宗听。

太宗皇帝心下一沉,自己最宠爱的儿子居然包藏如此祸心,我还活着他就敢威胁自己的弟弟,等我死了,柔弱的李治、废为庶人的承乾怕是都难以 保全性命。

就连李承乾的谋反,李泰也脱不了干系。

“父亲,儿臣已经是太子了,还能有什么所求呢?都是因为李泰的暗算,儿臣为了自保才会被人利用。现在如果父皇立李泰为皇帝,正是中了他的奸计啊!”废太子李承乾的话萦绕在太宗的脑海之中。

李泰,包藏祸心,阴谋夺嫡。

李治,年少无辜,纯孝仁爱。

两仪殿中,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四人看着侍立在侧的李治,知道这场争论要有决断了。

太宗凄凉地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三子指李承乾、李泰、李治,一弟指李元昌。

说完这句话,太宗仆倒在御榻之上,突然拔出佩刀,刺向自己。

众人大惊,上前阻止。褚遂良反应迅速,冲上前一把夺下了太宗手中的佩刀。

面对伤心欲绝的皇帝,长孙无忌等人不等他平复心情就再次进言:“立储之事,还请陛下早做决断,以免再生事端。”太宗说:“我准备立晋王。”

皇帝一锤定音,群臣一致赞成。

发生在贞观十七年(643年)的这场储位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太宗说完打算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马上表示奉诏,并说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还请太宗皇帝格杀勿论。

接下来太宗皇帝对李治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汝舅许汝矣,宜拜谢。”为什么说是舅舅许我为太子呢?李治带着疑惑向长孙无忌跪拜叩谢。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皇帝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 天下。

李治被册封的时候,魏王李泰被软禁在北苑。随后李泰被降封为东莱郡王,一应职务皆被解除。后又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郧乡县(今湖北省十堰市勋阳区)。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泰进封濮王。李治继位后特准李泰开府置官。

永徽三年(652年),李泰病逝于郧乡,年仅三十五岁。

离权力的深渊太近,伸手去抓的时候,很容易会被吞噬。

太宗在贬黜李泰的诏书中说“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钟心”。怜惜之心跃然纸上,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为了政局稳定,为了避免骨肉相残,太宗只能忍痛割断对爱子的恩宠。

册立李治为太子之后,太宗又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世勣为詹事,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其中萧瑀和李世勣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设置同中书门下三品正是从这时开始。

除了给太子配备宇宙超级豪华辅政团队,太宗还竭尽所能地培养李治的执政能力。太宗每次上朝都让李治在一旁学习,看他是如何决断政务、处理事情。太宗还让李治参加议事,其间多次称赞李治的表现。太宗皇帝晚年东征西讨,征高句丽,打薛延陀,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解决外患,稳定国际环境,让仁孝的李治接手一个安稳的天下,延续治世。

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征高句丽时,命李治监国。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作《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帝范》是李世民对前人执政经验的总结,被称为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太宗期待着大唐荣耀可以代代相传。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统治天下二十四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太子李治抱着舅舅长孙无忌的脖子恸哭不止,“号恸将绝”,“哀号不已”。长孙无忌严厉地问李治:“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李治这才止住哭声。(《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出灵当日,在朝中任职的胡人官员和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节,无不失声痛哭,他们依照各自民族的习俗,削发割耳,划面自残表达哀悼之情。

突厥处罗可汗之子,唐镇国将军阿史那社尔,原契苾部可汗、唐左领军卫将军契芯何力二人甚至请求殉葬,李治拒绝了他的请求,李治命人雕刻十四位为太宗所擒的外族首领石刻雕像,雕像都如真人大小,石像与昭陵六骏一同被放置在昭陵北司马门内陪伴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病逝后均陪葬昭陵。

太宗后宫充容徐惠因过度悲痛,哀思成疾,又不肯服药,一心求死,祈求魂魄可以入昭陵侍奉太宗,终于在永徽元年(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李治感念她的忠贞,追封徐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是除长孙皇后外距离太宗最近的女子。

悲痛、惋惜、眷恋、不舍种种情绪笼罩了整个帝国。

六月一日,二十二岁的太子李治在太极殿继位,一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时代拉开帷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5月16日开馆... 今天,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凌家...
原创 军... 1952年1月,志愿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皮定均率领部队,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艰难到达上甘岭地区。...
北京丰宝斋:上门收字画,咱实在... 于北京的胡同深处,时常能瞥见丰宝斋那辆印着“文保运输”字样的车。它此番出行,并非去收购画作,而是载着...
楚怀王用死亡换来的教训:当有人... 文|老达子 本文共1768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
原创 汉... 根据《汉书·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的记载,“ 高祖八子,二帝六王 ”;《史记·卷八·吕太后本纪》...
原创 曹... 曹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用人才,却为何偏偏对诸葛亮不感冒?答案其实非常简单! 一提起三国中的曹操,很...
原创 贝...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在座的苏联领导人们讲了一个流传于苏联民间的笑话:有一天,斯大林统治心爱的烟...
《武林旧事》里的德寿宫 撰著了有名的《武林旧事》一书的周密,祖籍山东济南华不注山下,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卒于元大...
她不甘做丈夫的附庸,一人带走四... 民国是一个传奇时代,新文化运动兴起,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地位快速提升,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女性,像合...
原创 宦... #历史开讲# 王振 王振(?-1449年),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早年通经书,中举人后自阉入宫,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