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最终能赢得天下,有偶然也有必然的因素。当然,咱不能把什么事儿都“归功”于老天爷,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知人善用则是刘邦成事儿最关键的因素,这才有了后来的八个异姓王。
仅从军事战役角度来说,刘邦能在秦末这场群雄逐鹿的生死大战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有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英布)。论功行赏,这三人最终都被封了王,也算实至名归。然而,“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刘邦做梦都在想着:用什么方法能把这几个“烦人”的家伙从地球上“抹去”呢?
事情的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三人全部因为谋反被杀。那么,他们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呢?今天,小编想只以史书中现存的记载来说说这件事儿。因为:即便是这种只言片语的记载,依然疑点重重!
小编的第一篇先从韩信写起。
韩信的“谋反”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汉六年,有人告发他。至于那个人是谁,有什么证据,史书中都没有记载,也就成了无头公案。刘邦听取了陈平的建议,计擒韩信。倒是没杀他,只从楚王贬为淮阴侯。第二次就是汉十年的陈豨谋反,韩信是“合伙人”,被萧何和吕后算计后,悲惨夷三族。
按照《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韩信当时人在长安。陈豨被拜为钜鹿太守(今河北邢台),临走前来向他辞行。韩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跟陈豨说:“陛下好猜忌,有人三次举报你有异心,离死就不远了。早做打算,有朝一日起兵,我来做内应。”
等陈豨果谋反之时,韩信派人去陈豨家里,准备响应。接着,准备联合家臣用假诏书释放徒奴,以充当兵员,东窗事发后被杀。
这段记载至少有以下四个疑点:
第一,不管韩信和陈豨的私交有多好,这番言论都是掉脑袋的大罪。陈豨新官上任,意气风发,他就不怕陈豨在刘邦面前参他一本吗?
第二,韩信当时已被贬为淮阴侯,无权无兵。而且他很自负,樊哙这样的人他都看不起。还发出:“我这辈子竟然只能和樊这样的人为伍了”的感慨。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韩信在长安城里并没有值得他深交的人,那也自然没什么根基了。既然这样,韩信有什么资本可以作为陈豨起事的内应?陈豨凭什么会相信一个完全失去威力的纸老虎呢?
第三,陈豨谋反时,韩信派人去其家里商量做内应的事儿。陈豨当时人在钜鹿,韩信在长安,两地相距有多远?按照现在高速公路的走法也有75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信息如何快速地传递、回应?战争时期,信息往往比实际的战役过程还要重要。这当中稍有不慎,那结果可就是个死呀!
第四,韩信所谓的内应不过是他的家臣和一些徒奴。一代名将,蛰伏多年,最终竟然要靠着这些乌合之众让自己东山再起。如果真是这样,那他绝不是刘邦口下那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了。
说了这些疑点,其实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点:韩信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谋反呢?如果他真想谋反,至少有两次机会,比现在这个时候好得多!
第一次是在汉四年,韩信大败龙且,并将其斩杀。项羽这时派了个叫武涉的说客来策反他,希望他能和项羽联合击败刘邦,共分天下。
第二次还是在这一年,武涉走了后。韩信手下有个叫蒯通的人,为他详细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韩信帮助哪一方,哪一方即将得天下。莫不如两方都不帮,与刘邦、项羽成鼎足之势,三分天下。
当时的韩信兵多将广,势力庞大,有足够的资本与霸王、汉王掰手腕,讲条件。
拒绝武涉,这情有可原。毕竟,韩信本就是从项羽投奔刘邦而来的。项羽只重用项家人而不相信外姓人,让他不敢或是不屑与这位心高气傲的楚霸王再度共事。
相比较而言,蒯通的话就非常中肯了,天下的形势也分析的非常到位。可是,韩信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官面上的话是:汉王对他情深义重,有知遇之恩,断不能这样过河拆桥。
我们无法妄自揣测韩信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为,刘邦是什么样的人,韩信恐怕早就门清了。在这不久之前,他刚自立为代齐王,刘邦早就咬牙切齿了。如果说韩信一点都不知道这件事儿,估计也不太可能。
韩信最终还是死在了刘邦的屠刀之下,最根本的原因也很简单:刘邦要剪除功臣!无论你有没有谋反的罪行,史官的笔下也必定有这样一条记载,这就是家天下最基本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