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对明朝的君臣而言,崇祯十七年是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那一年,李自成破京师城门而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巍巍两百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迎来末日。
01
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明朝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经被李自成基本上摧毁殆尽。在来年正月初三的时候,李自成就开始向京师进发。只用了不到十五天的时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就顺利推进到黄河对岸。晋南守军被轻易击溃,然后又是一路推进,河津、荣河等地接连被攻。
虽然陕西巡抚蔡懋德对明朝忠心耿耿,通过从各地调兵遣将,汇聚了不少兵力。但是在太原一战中,汇集而来的明军士兵摄于李自成的威势,未战先怯,在短时间内就逃亡大半,太原也仅仅守了2天就被李自成攻破。
在史料的记载中,攻破太原城后,李自成就向天下发布了永昌元年诏书,他在文书中痛斥明朝官员的腐败与剥削,号召百姓一起起来反抗。随着檄文传递天下的还有一首歌谣:不当差,不纳粮,吃着不尽有闯王。
在李自成的种种宣传下,京师城的百姓人心浮动,都期盼着李自成的到来。面对这种情况,崇祯帝感觉无力回天,遂动了南迁的念头。他召见翰林学士李明睿,与他详细地探讨了迁都南京的事情。
李明睿无愧饱学之士,在心中对迁都的事早已经有了谋划,他建议崇祯以祭祀孔子的名义取道山东,然后通过曲阜南下,只需20天的路程就可以赶到淮安地界。虽然路线确定了,但在接应部队的问题上崇祯却犯了难。
当时明军的主力部队分散各地,主要集中在边关阻击清军,以及在地方上抵御起义军,同时京师城也需要留下驻守士兵,沿途护送军队也要保证。一时间,兵力捉襟见肘。面对这种情况,李明睿提议招募新军,但朝廷国库无钱,招募不来士兵,因此南迁大计只得搁浅。
但在不久后这项决议又被重新提了出来。转折点在李建泰身上,他出身山西,见家乡被攻陷,就向朝廷许诺捐百万两银子用来征募新军。但是他费尽钱财招募到的都是些地痞流氓。
他们根本不听从指挥,在奔赴山西的路上便逃亡大半。在行军路上,这支新军毫无纪律,不断扰民,沿途的州县都不敢将他们放入门外。一怒之下,李建泰下令攻打州县,并且将明朝委任的当地州府官员都给屠戮一空,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崇祯在听闻后深知京师是无法固守的,便向各位大臣再次提出了迁都的指令。当然崇祯自己不会亲自出面,迁都提议仍然由李明睿代为提出。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赞同迁都者和不支持迁都者争论一片,直到二月中旬都未下决断。
这时,在大同和真定已经出现了李自成的大军。崇祯闻讯后知道无法再拖延下去,他将群臣召集到一起决断迁都的事。这时大臣李邦华提出新的建议,他劝谏崇祯先将太子派往江南整顿防线,而崇祯则坐镇京师。这一建议得到了内阁首辅陈演的支持。
但这就使得崇祯陷入两难境地,他无法前往南方。好在光时亨及时替崇祯解围,他驳斥了李邦华的“太子南迁说”,立主固守京师待援。而在场的群臣也纷纷附和光时亨的提议。从此,朝廷也再也没有议论南迁的声音了。
直到三月十五日时,李自成突兀地拿下了居庸关,逼近京城。不久后,李自成派遣使者入城与崇祯谈判。他向崇祯提出了三条议和条件:第一条是授予李自成王位;第二条是将陕西和山西两地分赏给李自成;第三条则是拨给百万两军费。
答应这三条后,李自成则就会率领大顺军平定其它叛乱并且北上抗击满清。平心而论,李自成的这些条件对崇祯还是极具诱惑力的,崇祯顾虑的是背上骂名。在这时候,他还是很希望能能够有大臣去出言支持他的议和。
但可惜诸位大臣无人发声。原因在于当年陈新甲力主和满清议和,但在面对满朝流言的时候却被推了出去。各位大臣都以此为鉴。
结语
崇祯见无人发声,就主动去询问首辅魏藻德,但魏藻德始终一言不发,崇祯无可奈何,虽然气得发抖也毫无办法,议和的事情就此失败。在不久后,李自成的起义军就围困了京城。后来李自成在权宦曹化淳的帮助下,进入城门。京城就此沦陷,而崇祯也选择白绫自缢。
参考资料:《放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