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朝之后,礼亲王府出了一位杰出人物,他便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七世孙昭梿。
这位礼亲王在当时就是极受关注的人物,私下里宗室诸王对他的议论是“四最”:最报效朝廷;最不受皇帝待见;最倒霉;最有学识。这“四最”是有实际内容的,也可以说是四个经历、四段故事。
一,最报效朝廷。
嘉庆朝的京畿重地冒出个“天理教”,又名“八卦教”,实际上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京南大兴人林清成了京畿“天理教”首领后,策划并率领一批教众,于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攻打紫荆城,由于有太监做内应,一度攻到养心殿。
当时嘉庆帝不在宫中,宫内群龙无首,禁卫军作战不利。坐落在西皇城根的礼亲王距离皇城最近,得知皇宫有变的消息也最早,一听到消息后,礼亲王昭梿立即跨马提刀赶奔皇城。
在昭梿的指挥下,禁卫军发起反击,除林清逃窜外,余下尽被诛杀、擒拿,待其他几位亲王和九门提督赶来时,战斗已经结束。这就是他荣获“最报效朝廷”之誉的由来。
二,最不受皇帝待见。
在众亲王和九门提督的赞誉声中,昭梿有点飘飘然,他以为功高莫过于救驾,他的此番表现必受褒奖,即便不似祖先一样恩封议政王,也免不了恩赏军机处行走。
熟料嘉庆还朝之后,非但没有论功行赏,反倒黄瓜茄子一块数落,并斥责起来:“尔等平日怠惰,玩忽职守,酿成大祸......”
散朝之后,心中窝火的昭梿牢骚了几句,好事者竟将昭梿的牢骚添油加醋密报朝廷。嘉庆帝闻知后恼羞成怒,忌恨之心顿起,要对这位冒犯天颜的有功之臣寻机整治。
三,最倒霉。
时日不久,倒霉的日子从天而降。宗人府给昭梿定了三大罪状:其一是“目无君上”;其二是“滥用私刑”;其三是“凌辱大臣”。随后嘉庆帝下旨:革去昭梿礼亲王爵位,闭门思过。
所谓“目无君上”,就是背后发的那几句牢骚;所谓“滥用私刑”倒并非空穴来风,火灾之后的礼王府开销大进项少,钱财匮乏,王府管事进言:“今年丰收,地租提高一成,以解燃眉之急。”然而这一举措等于从庄头兜里掏银子,遭到庄头抵制。礼亲王动怒,着管事教训了庄头,这一“教训”,就成了礼亲王“滥用私刑”的罪名。
所谓“凌辱大臣”,起因是一天散朝之后,礼亲王与一品大员景安闲聊之时见解不合,争论了几句,事后景安并未上奏,礼亲王也没挂在心上,可嘉庆听说此事,便着宗人府给他加上“凌辱大臣”的帽子。反过来说,要是嘉庆整景安,那景安的罪名便是“凌辱宗室”、“藐视君上”的大不敬之罪了。
所以礼亲王的所谓三条罪过,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礼亲王不服,众亲王乃至宗人府也心知肚明,这是嘉庆给礼亲王“穿小鞋”。对礼亲王的“倒霉”,得意的怕是只有嘉庆帝一人。
四,最有学识。
被夺爵的昭梿搬出了礼亲王府,住进了西直门内的一所深宅大院,从此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切应酬皆免,还说这是奉旨而为身不由己,并且自号“汲修主人”、“檀樽主人”。
几年后,一部《啸亭杂录》问世,这部史学价值极高,至今为人称道的书,是昭梿“闭门思过”的产物。《啸亭杂录》30余万字,详实、严谨地记述了清前期和清中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情等状况,其史料价值无可替代。
对礼亲王昭梿个人而言,这般传奇经历四悲剧也是喜剧,没有倒霉便没有《啸亭杂录》,少了一个无事可干的王爷,多了一个杰出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