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袁绍(八)
上期讲到,董卓刚给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的官儿,就听说袁绍在山东起兵,还当了个关东联军盟主,而联盟里的多数义军的头目也都是他亲自封的官儿,董卓哪受得了这种侮辱,先把推荐他们当官的的周毖和伍琼杀掉,还嫌不解恨,又接着把袁绍的叔父也是他的老上司袁隗以及在京师的所有袁氏宗族全部斩杀。结果还真应了当年袁隗训斥袁绍的一句话“你是想让我们袁家灭族啊”。
董卓接着派大鸿胪(相当于外交部长)韩融、少府(相当于宫廷供应部长)阴脩、执金吾(相当于警备区司令员)胡母班、将作大匠(相当于工程总监)吴脩、越骑校尉(指南越兵团指挥官)王瓖,去劝解袁绍等各路军队回归中央。袁绍正因董卓刚杀光了他的族人而咬牙切齿,这回可算找到了出气筒,他以盟主及自封骠骑大将军的身份,立刻指派河内太守王匡杀掉胡母班、王瓖、吴脩等人。而后将军袁术也做出个样子,立刻捕杀了阴脩。董卓派出的所有官员只有韩融因德高望重免于一死。此时,关东豪杰大多数都归附袁绍,都为他们在洛阳的家人全部被董卓杀害而感动,人人想着为他们家报仇。各路部队都纷纷打着袁氏的旗号蜂拥而起。
董卓一看袁绍的关东盟军声势浩大,更因做贼心虚,感觉不妙,于是仓促决定挟持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许多大臣都不敢强劝。临走时,董卓把洛阳城内的豪门大户杀个干净,财产抢掠一空。又派吕布把东汉皇家历代帝王及大臣的坟墓挖掘洗窃一遍,最后一把火把金碧辉煌的皇宫建筑焚烧殆尽。
董卓回到长安后,认识到袁绍根本不吃招安这一套,就开始准备征调全国各州各郡的部队,集中讨伐袁绍的关东联军。这时尚书侍郎即宫廷秘书郑泰跟董卓进行了一番很有水平的对话。之所以说有水平,是因为郑泰的一番说辞恰到好处地骗过了精明透顶的董卓。
郑泰说:“您生在西州,从小就当将帅,深明军事韬略。袁绍不过是一个宰相世家的公子哥而已,一生都在京师活动;张邈不过是东平国一个忠厚老汉,坐在那里,眼睛都不敢四下张望的;孔伷也是一个只会高谈阔论的人;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沙场相见,跟您不能相比。况且,他们的官职像袁绍的骠骑将军等都是自封的,都没有经过皇上任命,尊卑既没有根据,结果是谁都不听谁的!袁绍如果用力量压服,各路人马就会各自保存实力,观察风向成败,绝不会同心同德,同进同退。而且山东享受太平的日子太久了,人民不熟悉战争,根本没有战争经验;而关函谷关以西是最近受到羌人部落的攻击,连妇女都能使用弓箭,参与战斗。天下所恐惧的,没有更超过并州即山西省及黄河河套地区、凉州即甘肃省区域的民兵以及羌人、胡人的民间战士;而阁下却恰恰拥有这些部队,作为爪牙。好像驱使虎豹直扑羔羊,刮起烈风去扫尽枯叶,谁敢抵挡?在这种绝对优势下,无缘无故全国动员,使天下震动,势将有些逃避兵役的人集结在一起,惹是生非。不用政治手段解决,却采取军事行动,将损害自己威严。”董卓一听大为高兴,很认可郑泰的观点。
这里特别解释一下山东地名。山东在三国之前指崤山以东,因在函谷关以东,又称关东。后又以太行山为界,再后来就完全是行政区域概念了。古代的地名和现在的含义差别很大。再比如江南,古代秦代之前指湖北以南的湖南、江西一带。那时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长江在九江到南京一段变为东北西南走向,又将东南方的地区称“江东”,古代以东为左,又称“江左”。三国两晋至唐以后,江东逐渐被江南所取代。
郑泰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原是何进的人,参与密谋诛除宦官的策划,但反对召董卓入京逼宫,何进不听进言,结果弃官而去。后来董卓掌朝,郑泰又接受董卓的任命,还与伍琼、何颙等劝说董卓让袁绍担任渤海太守以笼络袁绍,其实他是想扶植袁绍作反董力量的源头。这一次正是在董卓打算讨伐袁绍联军时,其他众臣都不敢反对,而郑泰担心董卓军队兵多,强悍难制,郑泰搞出一大堆反对出兵的理由让董卓信服。要知道董卓比谁都熟悉军事,结果董卓竟然听从不出兵的建议。后郑泰与荀攸和何颙等合谋暗杀董卓,但秘密泄漏,郑泰从武关逃离长安,投奔后将军袁术。
那么郑泰分析得对不对呢?对,不但对,是非常对,不然董卓也不会相信。如果袁绍知道是郑泰靠三寸不烂之舌替他挡住了一次可能全军覆没的危险的话,袁绍及其义军应该跪地致谢。
至于为啥说郑泰分析的是对的,我们就来逐个分析一下:
首先确定一点,历史上真正的关东联军只有十一路,并没有像一些演绎、野史、戏说中所说的十八路诸侯。他们是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这是范晔的《后汉书》里明明白白写定了的。
有人把曹操、孙坚也算两路,他两个还真的不能算,因为曹操当时散尽家财才募兵五千人,所谓奋武将军的头衔是袁绍封的,还是个代理的。他只能挂靠在陈留太守张邈的帐下,没人把他当回事;至于孙坚则更不算,他虽连杀荆州刺史王睿与南阳太守张咨,那是他北上投奔袁术的投名状,他最多算是袁术的一个小老弟。还有人把陶谦、孔融也算上,那更是胡扯,他们两个当初压根就没有响应讨伐董卓的号召。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些人的构成成分和图谋。第一种是董卓个人的敌人,像何进的僚属和家人,还有像王匡、鲍信之流。第二种就是图谋割据的地方势力,他们打着讨伐董卓的名义,其实是想趁机壮大自己,比如公孙瓒、孙坚之流。第三种就是本来就心怀不轨的野心家,他们所谋划的不仅仅是消灭董卓,是对董卓取而代之,甚至改朝换代,比如袁绍、袁术。第四种后一种,就是那种摇摆不定,本来中立,但觉得不出来亮亮相,又有愧于供养他们吃喝的东汉皇帝,比如韩馥之流。
可以说关东义军看似声势浩大,但他们各怀鬼胎,相互争夺,哪有心思去攻击董卓。看来郑泰把关东联军统帅的无能,将领的弱点,都被他说到点子上了。
关东联军的内讧从刘岱斩杀桥瑁开始。按说桥瑁是东郡太守,而刘岱是兖州刺史,二者井水不犯河水,但桥瑁曾任过兖州刺史,关系深根蒂固,刘岱为了消除日后对他的威胁,保住自己的地盘,先下手干掉了桥瑁。
接下来就是韩馥与公孙瓒相斗,结果让盟主袁绍连哄带骗,捡了个漏。
故事是这样的,公孙瓒率军进入冀州城,表面上是要讨伐董卓,实际上是想要袭击韩馥。韩馥心中不安。适逢董卓挟持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袁绍领兵往东驻扎在延津,听说韩馥因为公孙瓒的消息而忧心恐惧,就派部下陈留人高干和颍川人荀谌等人劝说韩馥说:“公孙瓒趁着胜利的威势挥师向南,沿途各郡都响应他,而袁绍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我们认为您的处境很危急。”韩馥说:“那又该怎么办呢?”荀谌说:“公孙瓒统领燕州、代州的部众,其势不可挡。袁绍又是一代英雄豪杰,一定不愿意地位在您之下。冀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公孙瓒和袁绍两军联合攻打冀州,那冀州的危亡就是眼前的事了。袁绍是将军您的旧交, 现在又是和您共同讨伐董卓的盟友,现在为将军您考虑,不如将冀州让给袁绍。袁绍掌握了冀州,那公孙瓒也无力与他抗争,袁绍也会感念您献城的事情而厚待您。将冀州交付给亲近可靠的盟友,也让您有了让贤的美名,以后也可以确保自己平安无事了。希望将军您不要在犹疑了!”韩馥素来性格胆小怯懦,就听从了荀谌的计策。但韩馥手下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官员劝谏韩馥说:“冀州这个地方虽然偏远,但城中可以上战场的男丁有百万之众,储存的粮食可以供应十年。袁绍独自率领疲弱穷困的军队来到这里,应该是他依赖我们,就好像将婴儿放在手掌之上,断绝他的奶水,顷刻间就能将他饿死。为什么将军您要将冀州拱手让给他呢?”韩馥说:“我从前曾在袁家做过属官,况且我的才能比不上袁绍,我衡量自己的德行和才能,将冀州让给更贤能的人,是自古以来的人都看重的,你们为什么要责难我呢?”从事赵浮、程奂等人请求发兵抗击袁绍,韩馥不听,最终还是将冀州让给了袁绍,袁绍就以勃海太守的身份兼任冀州牧。
袁绍自从有了冀州,似乎忘了讨伐董卓的大事,他又开始做起了一个更大的春秋美梦,那就是另立皇帝,另立中央。而他的亲弟弟玩的更大,根本看不起他这个庶出的哥哥,袁术耻笑他哥哥说,你也就那么点出息,还另立什么皇帝啊,有本事就自己做皇帝。从此亲兄弟之间互相拆台,打得你死我活。双方都使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袁术的做法是联络北方的公孙钳制袁绍,袁绍的办法则是联络南方的刘表对付袁术。一个比一个不知天高地厚。
东汉王朝在董卓的蹂躏下,本来就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帮当初打着讨伐董卓旗号的家伙们却忘了当初惊天动地的誓言,作为联军盟主的袁绍,带头玩起了内讧、火并。
既然袁绍及其义军不堪重任,有没有一个能拯救帝国于倒悬的人呢?有的,这个人决心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大任。他也将成为袁绍的致命对手。他是谁呢?敬请关注下期精彩。
2022.8.14,瑞青初稿于郑州。
作者简介:李瑞青,笔名瑞青,字子方,号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定居郑州。青年作家,文史学者,书法爱好者。著有《写活历史人物?五代十国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明成祖朱棣系列》《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研史手记?诸子五家系列》《研史手记?历代政体研究系列》《研史手记?中外历史对比研究系列》等文史专著。另著《雾太阳》《猎城》《别动我的心》《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长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