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出生于耕读世家,7岁时开始在村中书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他古籍。然而,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中,他三次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他已经年满25岁,这一打击导致他回到家中,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疾病,甚至一度昏迷。直到6年后的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春天,洪秀全再次参加广州院试,然而结果仍然是落选。
这位曾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读书人,在多次尝试后未能步入仕途,对这一事实感到沮丧。于是,在一气之下,他决定放弃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这个决定标志着他生命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洪秀全从一本基督教相关书籍《劝世良言》中获得了启示,按照书中的教导进行自我实践,并进行了一次“洗礼”仪式,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专心供奉上帝。多次考试未中的经历让他对曾经熟读的四书五经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他开始否定儒家,甚至对孔子怀有深深的痛恨。为了突显上帝的绝对权威性,以及为了使自己作为上帝的第二个儿子的身份显得合理,洪秀全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梦境。
在这个梦中,洪秀全梦见上帝在怒斥孔子,批评孔子的言论和书籍没有清晰地讲述真理。梦中的孔子听后低头不语,仿佛在认罪和忏愧。洪秀全甚至将孔子进行丑化,将其看作是误导世人的罪人。这个梦的目的在于彰显洪秀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他对儒家的深刻反感。
孔子成为洪秀全击倒的第一人,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中,洪秀全一直没有改变对孔子的恨。太平军北伐出征前,洪秀全特意嘱咐北伐军将领,要“遇庙必拆”,以显示对儒家的抵制态度。
然而,洪秀全对基督教的理解却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的,与真正的基督教教义相去甚远。因此,在太平天国建立后,外国人去到天京并没有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的信徒主要是一些受过少量文化教育的人,对儒家的了解有限。这样的信徒在当时的清朝社会中占有相当比例,也为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传教之初赢得了支持。
洪秀全的梦境虽然充满滑稽的元素,将东方的孔子与西方的上帝放在一起,并通过上帝的嘴巴责备孔子,构建了一场荒谬的场景。这一梦境反映了洪秀全在拜上帝教与传统文化之间所经历的矛盾,尽管这种做法受到了许多读书人的鄙夷,但却在那些多次考试未能有所成就的读书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中获得了认可。这也决定了拜上帝教信徒的主要特点:与孔孟之道接触不深,或者根本没有接触。
总体而言,洪秀全的转变标志着他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宗教领袖,而他所创立的拜上帝教也因其独特的宗教理念而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