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称为睿智而非聪明。在中国历史上,聪明者众多,像杨修这样的人岂不也是聪明之辈?然而,结局如何呢?他最终不还是被怀疑多疑的曹操所杀?这凸显了聪明的局限,而睿智的价值却是无穷的。不可因成败论英雄。对于国小民弱的蜀汉而言,诸葛亮已竭尽全力!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扶持刘备父子,他付出了毕生心血。然而,敌人实在太过强大!即使联合蜀吴两国之力,也难以撼动曹魏政权的地位!如曹魏大臣刘晔所言,如果天下是十州,曹魏独占其八,而蜀吴则各据其一。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争持续能力强!因此,曹魏的抵抗和消耗能力在蜀汉面前无法比拟。相对于曹魏,蜀汉地势不利,人口不足,人才匮乏,资源有限,战争持续能力也远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诸葛亮具有通天之才,又有何用呢?毕竟,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需要依托于同样强大的平台才能充分发挥!
是蜀汉国小民寡,战争资源匮乏的现实制约了诸葛亮发挥才能。就如《三国演义》所述,诸葛亮坚持北伐是为了回报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诸葛亮之睿智,他难道不明白在曹魏强大而蜀汉弱小的情况下,北伐中原只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吗?当然不是!看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形势的分析就明白了:形势逼迫蜀汉只能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艰难生存!敌人力量强大,而蜀汉则日益积弊。实力强大使得曹魏能够游刃有余地攻守自如,而日益积弊使得蜀汉日渐削弱。因此,诸葛亮才告诫后主刘禅:不伐贼汉亦亡也(即便我们不主动攻打曹魏,蜀汉也难保不会被强大的敌人所灭亡)!
总之,不可因成败论英雄!诸葛亮虽未能灭魏吞吴统一天下,但他已经竭尽所能!只是由于敌人太过强大、蜀汉太过弱小,实力雄厚的敌人能够承受战争的消耗,而实力弱小的蜀汉却难以承受。这才导致了诸葛亮含恨“秋风五丈原”。
然而,我们在评价诸葛亮时也不能忽略他的策略与谋略。尽管北伐未能最终成功,但在这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的临危不乱、智勇双全的一面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他的军事才华、对敌人心理的把握,以及善于运筹帷幄的能力都是无可否认的。这也反映出他在面对强大敌人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制定合理的战略,力图扭转蜀汉的命运。
诸葛亮的坚持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战局,却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对理想的坚守。在《出师表》中,他深刻地剖析了国家的危机,指出了北伐的必要性。这种忠诚、对国家责任的担当,也为他树立了千古的崇高形象。在国家面临困境时,诸葛亮选择了不畏强敌、奋勇拼搏,这种精神至今仍然令人铭记。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并非一味执迷于北伐,而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的战略安排。他清醒地认识到蜀汉的实力与曹魏的差距,因此在形势逼迫之下采取了谨慎的战略,以稳守为主。这种深谋远虑、审时度势的睿智,也是他作为统帅的重要品质。毕竟,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盲目的进攻只会导致更严重的损失,而诸葛亮所展现的智慧正是在尽量减少损失的同时维护蜀汉的长远利益。
因此,我们在评价诸葛亮时,不应仅仅以北伐的成败来论英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蜀汉付出了巨大努力,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智谋和治国方略。他的睿智、智勇双全,以及对国家责任的坚守,都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士之风范。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虽有夸张,却也不无道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绝不仅仅因为北伐的失败而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