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将大明朝交给孙子朱允炆的同时,也将权力分给了自己的26个儿子中的24位诸侯王。这个举措并非是平均分配,而是有所取舍。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太子,没有被封为王,而最小的儿子朱楠早夭,同样未封王。这意味着其他24个儿子,都被朱元璋封为了诸侯王,并在成年后前往各自的封地就任。到了1398年,朱允炆登基时,18个藩王已经在他的统治下就藩到了自己的封地。而剩下的6个年龄较小的儿子仍留在南京抚养。
在这些诸侯王中,主要集中在大北方,呼应了朱元璋的明显意图,即让自己的儿子们守卫边疆。这看似是一种合理的安排,却埋下了后期争端的种子。因为这些诸侯王,不仅有镇守边疆的责任,还可能成为颠覆朝廷的力量。其中,燕王朱棣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朱棣的选择造反,除了个人野心之外,还与朱允炆进行的削藩活动密切相关。朱允炆认为这些叔叔不仅无法帮助他保家卫国,还是朝堂的潜在威胁。因此,他决定通过削藩,用自己的亲信将这些诸侯王派往边疆,以确保中央集权。尽管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行动过于仓促。 削藩引发了大量诸侯王的不满,因为他们的爵位并非朱允炆赐予,而是朱元璋所授。他们对削藩制度心存不满,但又无法公然反抗朝廷。燕王朱棣成为反抗的象征,他在弟兄中以其野心和决断脱颖而出。然而,由于力量单薄,他很难在反抗中取得胜利。为此,朱棣积极寻求支持,而宁王朱权成为了他的盟友。 在朱允炆看来,削藩是为了加强朝廷权力,但这一行动引发了诸侯王的反抗。而朱权因此成为了朱棣的盟友。然而,朱棣在达成目的后,却背弃了对朱权的承诺,剥夺了他的兵权。这也成为了朱允炆治下削藩政策的一个缺陷,导致了后来的矛盾。 大部分诸侯王在朱棣造反时选择了观望,他们明哲保身,一方面表示对削藩的不满,另一方面表示忠于朝廷。这种态度表明他们不愿意卷入朱棣与朝廷的争斗,以免成为牺牲品。这些诸侯王手握一定的兵权,但明白自己无法决定胜负,因此选择了保持中立。 然而,朱允炆并非手软之辈,他采取了果断的手段,通过软禁、打击等方式解决了一些反对他的诸侯王。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等都成为了削藩的牺牲品。这些行动显示出朱允炆对削藩的坚定决心,使得一些藩王在这一过程中无法幸免。总的来说,朱棣上台后,诸侯王的处境并未好转。虽然朱棣没有废除藩王的爵位,但对其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尤其是在政权和军权方面。这让这些藩王的子孙只能在家中领取工资,不允许外出工作。继承爵位的子孙尚能维持一些尊严,但无爵位的子孙则生活困难。朱棣上台后,藩王势力虽被遏制,但这也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