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明朝并没有像汉唐那样管理西域,而是退居嘉峪关,只镇守河西走廊。直到清朝才恢复对西域的控制,并被乾隆皇帝更名为新疆。
朱元璋并非没有野心,他曾努力在嘉峪关以西建立“关西七卫”,作为明朝西部边疆的屏障。遗憾的是,“关西七卫”并没有长期存在。到了嘉靖时期,七卫完全被废弃,距今也不过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关西七卫”为何如此短命?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关西七侍卫”与其他侍卫不同。他们并不是朝廷直属的军事单位,而是吉思卫队。吉苏是指附属的胡部落,只需要承认明朝的宗主权,其内部事务与明朝无关。
“关西七卫”实际上是投降明朝的蒙古部落,即安定卫、阿团卫、曲县卫、韩东卫、沙州卫、赤金蒙古卫、哈密卫。领导人都是蒙古贵族,人民是蒙古族、维吾尔族、哈拉回族、藏族等民族的混血儿。
将蒙古元朝逐出中原后,朱元璋曾一度想要夷平草原,并于洪武三年、五年两次征伐,铲除北元残余势力。第一次非常成功。徐达、李文忠等名将大获全胜,收复河西走廊,震惊西域。这就是关西七卫的成立。
由于关西七卫距离察合台汗国较近,距离元朝不够近,所以愿意接受明朝的册封,以换取与中原的和平和贸易权利。他们才不管门主是金家还是朱元璋。
朱元璋的苦心也没有完全白费。关西七卫队成立后,几乎成为对抗外敌的前线。帖木儿继承察合台汗国,征伐明朝,途经西域。如果不是帖木儿中途病逝,恐怕关西七卫队在战争中首当其冲。
此后,关西七卫的重要性不断下降。明朝认为西域是小国,没有强敌,所以不再过多关注,任由关西七卫自生自灭。即使遭到吐鲁番汗国的进攻,他们也只是向内进军河西,而不是出兵。
更重要的是,西域丝绸之路已基本完成其历史使命,被新兴的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明代的海上贸易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与低成本的海上贸易相比,绵延数千里、需要穿越戈壁沙漠的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不再具有任何优势。
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东南沿海。除了武力歼灭他们之外,朝廷一直在争论是开海还是禁海。最终,开海盛行,海上贸易迅速增长,倭寇自然消散。
明朝的经济中心彻底转移到了东南,明朝对于西北地区的要求也只是“一无所获”。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关西七卫队被废弃。只要有嘉御雄关在,没有关西七卫又有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