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文化的特色、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下)
创始人
2024-11-05 11:18:10
0

原标题:宣文化的特色、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下)

陆再奇

第1513期

宣 文 化 精 神 内 涵

三、崇文

“崇文”是宣文化最鲜明特征。历史上文学大家对宣城赞誉举目皆是。戴名世《梅文常稿序》赞曰:“吾江南文学礼义之邦,推宣城为最。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砺末俗,而士人读书为文章,不肯雷同诡随,以趋时俗之所好。”康熙年宣城知府佟赋伟《二楼记略》赞曰:“宣城自古为郡治所,山水清胜,六朝文物,萃于首邑。往往有江谢徐庾之余风,故其君子善吟,其市人善谣。”

儒学教育始于西汉武帝。平帝元始三年(3),宣城立学宫,置经师一人。东汉时,太守李忠在宣城办学校,教民众礼节和法式。西晋“永嘉之乱”,宣城便以“艺文儒术,斯之为盛”扬名与世。东晋咸康年间,陶汪任宣城内史,招隐逸,广开学舍,发展教育。学有所成者选为郡吏。百姓歌咏他:“人当勤学得注薄,谁使为之陶明府。”

唐代宣州州学、宣城县学、泾县县学、广德县学相继兴办。宋代,宣城儒学教育各县都有,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采取考试的办法选拔老师,在制度上保证了老师队伍的素质。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设劝农社,各县所属村落50家为社,每社设学校1所,选择通晓经史的人当老师,教百姓种植农桑,农闲教学生读书。明清时,宣城文有文社,诗有诗社,风行数十百年。

宣城除了府、县学之外,本地书院更是林立。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的各类书院不下百所。清代旌德的毓文书院,座落在旌德西洋川村旁的洋山上,随山势高低曲折筑有亭、馆、廊、庑,房舍一百三十六间,分别编成一百零八号。吴景贤先生披览安徽省宋、元、明、清二百六十九所书院有关记载后,将毓文书院与同时代各书院进行比较,赞誉道“毓文书院是乾嘉时代安徽讲求汉学书院之翘楚。非特可补紫阳书院之不足,实亦堪与当时杭州诂经精舍、广州之学海堂鼎立媲美。

宣城30个名门望族,以梅氏家族为最。《宛陵梅氏宗谱》所载的家规、规约多是崇文重教、以德为先。《文峰梅氏家训》重视“敦礼仪、勤世业”,要求后人“学诗学礼”“务存俭朴”。

据不完全统计,唐至清末,今宣城市历史上先后有6名文状元、1名武状元,进士约1000名,举人2200多名。南朝至清末,今宣城市著述人物有1600多人,著书2700余种10000余卷(册)。诗人、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数学家、戏剧家、医学家等更是层出不穷,唐代刘长卿、刘太真、罗立言、李咸用、汪遵,宋代的梅询、李含章、梅尧臣、吴渊、吴潜、周紫芝,元代的贡奎、贡师泰、张师曾、汪泽民、梅致和,明代的吴宗周、梅守德、沈宠、沈懋学、梅鼎祚、沈寿民,清代施闰章、梅文鼎、梅清、赵绍祖、包世臣,民国的学贯中西梅光迪、一代词媛吕碧城,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胡朴安等更是垂范后世、光耀千秋的文化名人。清代“桐城派”祖师姚鼐由衷敬佩宣城张氏子弟张焘。张焘所著诗古文词,姚鼐皆手定序之,并赠以诗云:“宣城古是诗人地,张氏才多奕世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城更是人才辈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宣城籍两位,分别是程开甲和任新民。全国“两院”院士,宣城籍17名。

今日之宣城,崇文重教风气更浓。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在宣城建宣城校区。2012年,宣城人民举全市之力,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创办,填补了宣城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使宣城市一步跨入安徽省除合肥市以外唯一拥有“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双一流”高校的城市,本科生招生规模每年稳定在2500名左右。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已被列入“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单位。

四、求精

宣城境内拥有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余脉和水阳江、青弋江、南漪湖等山水,为宣文化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造就了宣文化“求精”的精神内涵。

农耕时代,宣城人民在有限的可耕用地上精耕细作,使宣城成为江南富庶之地。三国之初,宣城围湖垦田,盛产稻米,时有东吴粮仓之称,延至晚清成为“芜湖米市”的主要米源之一。

“汉有善铜出丹阳”,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丹阳镜,镜面光亮照人。广德县出土的唐代瑞兽葡萄镜,镜面微向外鼓,表面匀净,镜背纹饰为高浮雕灵异瑞兽,气韵生动。此类镜被海外学者誉为”凝结了欧亚文明之镜”。

唐代,宣城进贡的红丝线毯,长达十余丈,作为“殿上毯”,供宫中舞女在上面舞蹈,足可使美人细足陷没于毯内。民间刺绣高手妙女“精神时异,绣做巧妙,疾倍常时”,刺绣水平达到随心所欲、变化无穷的程度。

宣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其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七十多个工序,每个工序都有核心技术。徽墨制作,任何一环节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墨的品质,甚至导致制墨的失败。宣纸传统制作,纯手工工序一百二十多道,整个制作周期历时一年多。宣砚制作技艺有选料采石、设计构思、造坯成型、设计细化、细刻精雕、美化打磨、刻铭、落款、保养10道多工序。

丹阳铜、宣州窑、红线毯和宣笔、徽墨、宣纸、宣砚等等,更是宣城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其工艺中蕴藏的不怕苦(千锤百炼)、不怕难(精雕细琢)、不怕磨(刚柔相济)、不怕挫(百折无损)的“四不”精神,是植根于宣文化土壤,也是宣文化“求精”精神内涵的充分体现。

宣城天文仪器制作和刻书方面“求精”的精神内涵常为世人忽视。隋代宣州丹阳人耿询,创意制造的浑天仪,“不假人力,以水转之”,据说在演示天象变化时非常精确,达到了与现场观察“合如符契”的效果。梅文鼎发明的璇玑尺在功能上与西方传入的一种星盘(简平仪)几乎完全一样,但在结构上仅用两根尺子就替代了西方的两个金属圆盘,使这种仪器的制作和使用大为简化。旌德人刘茂吉制造的日月自鸣钟有三层,“下报时刻,中列节气,上悬日月”,集记时、报天气和天象演示三种功能于一身,其运行出没、盈虚长短,节气时刻,无少差谬。

清顺治末,旌德刻工鲍守业(字承勋)奉顺治帝诏至北京镌刻皇帝像,轰动全国。康熙六年(1667),鲍守业镌刻《华藏庄严世界海图》及他和儿子鲍胤昌合刻的《诸神礼佛图》两幅佛教版画,现存北京法源寺。其雕版属国家一级文物,南京博物院收藏。鲍守业和鲍胤昌的《诸神礼佛图》木刻版被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文物,送到比利时参加展览,受到国际社会好评。鲍守业父子雕刻的《秦月楼传奇》,因其插图刻技精妙,被誉为清初版画代表作品之一。郑振铎认为:鲍承勋、鲍天锡等旌德刻工高手,其刻书技艺能与徽州版画魁首歙县虬村黄氏相媲美。他还认为“鲍承勋为徽派版画之殿军,实刻于苏州,为苏州版画之佼佼者,中国版画至康熙间犹方兴未艾,乃因鲍承勋、朱圭等名家出,使苏派版画崛起,有相帅领先之势”。

如今,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城,拥有“大国工匠”级的传承人。从古代研制出木活字、胶泥活字,到今天数字印刷技术的使用。从古代农产品生产基地,到今天国家商品粮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从古代高超的铜冶炼技术,到今天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无不体现出宣城人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追求,宣文化“求精”的精神内涵。这也是宣城经济社会未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因所在。

宣 文 化 时 代 价 值

宣城历史上繁荣与昌盛离不开宣文化的内在支撑。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美好宣城,仍需要从宣文化蕴藏的“担当、包容、崇文、求精”的精神内涵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一)有利于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体宣城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宣城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宣文化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富矿”。宣城历史上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活字印刷术等科学技术,文房四宝、宣州窑、丹阳铜等传统工艺制造,“看话禅”等中国宗教,王桢农书、江志伊《农书述要》等农业科技,梅尧臣、施闰章的诗学理论,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大慧宗杲的禅学思想以及宣城画派、宣城诗派、宣城数学、宣城天文学和以宣城梅氏、施氏、贡氏等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文化,谢朓、李白等为代表的名宦名人文化等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不仅数量多、影响大,而且质量上乘,很多方面在全国领先,影响深远。讲清讲透宣文化灿烂历史、辉煌业绩,讲清讲透宣文化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出的贡献,有利于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体宣城人民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有助于为宣城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二)能够为宣城“文化名市”发展战略建设提供内涵支撑,有助于塑造宣城形象,提升宣城核心竞争力。

历史上,今宣城市区作为江南西部(丹阳郡治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至西晋太康二年(281),疆域面积最大时5.9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包括今皖苏浙毗邻等地区60多个县(市、区),江苏南京曾是其管辖的边缘县,时间长达300多年。西晋太康二年(281),在今市区置宣城郡,后改名宣州,两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及至南宋初年,今宣城市区为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疆域最大时包括皖南除徽州府一府六县外和今江苏溧水、溧阳、高淳等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时间长达1300多年。南宋乾道二年至民国元年1300多年,今宣城市区是宁国府所辖一府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皖南首位城市,时间长达750多年。康熙年间安徽建省以来,人们提及安徽,首先想到的是南宣(城)北合(肥),时间长达300多年。

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再现宣城历史上的疆域变迁及周边城市与宣城的历史渊源,从中寻找推动宣城发展的新机遇,有助于塑造宣城新形象,提升宣城核心竞争力。

(三)能够为讲好宣城故事,展示宣城形象,提供很多独有的素材。

数千年来,宣文化流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成果,载至2022年8月,有不可移动文物有239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占安徽全省九分之一,拥有数量在安徽省排名第二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占安徽全省九分之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1个。中国传统村落85个,在安徽省排名第二位,全国排名第26位;安徽省级传统村落104个,在安徽省排名第二位。馆藏可移动文物18121件(套)。

916项非物产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文学505项,传统音乐138项,传统舞蹈42项,传统戏剧12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8项,传统美术13项,传统技艺57项,传统医药7项,民俗124项,以及记载在古籍里的无数传奇人物和故事,这些都理应成为宣城“文化名市”建设的素材库,能够为宣城“文化名市”发展战略建设提供内涵支撑。提升宣城城市形象,建立宣城文化品牌,从事文艺创作,展示宣城形象,发出宣城声音,讲好宣城故事,提升宣城核心竞争力等等,宣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四)能够为“打造新高地、争当排头兵”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

农耕经济时代,宣城屡遭战乱,人口大规模减少是常态。但是,只要战乱一停息,宣文化的精神内涵便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宣城农业经济在皖南的龙头地位未见动摇。

明代中期,崛起的宁国府商帮,又名宣州商帮,明清时期是安徽省第二大商帮,与徽州商帮并称徽宁商帮。这些宣城商人大都零点起步,依靠诚信、勤奋、节俭,或就地取材,或进行长途贩运,数十年不辞艰苦,经历无数挫折失败,积少成多,成为富商大贾。这其中,泾县黄田朱氏最具代表性。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从事盐业经营的朱鸿度、朱幼鸿父子及时转型,从事工商实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创办的机器纺织厂。民国14年(1925),朱幼鸿病逝,其子兄弟六人分家,每人分得遗产白银1000万两,尚不包括不动产。“叉袋角(地名,今上海市淮安路640号)朱家”富甲天下,当时上海人无人不知。此外,民国36年(1937),朱斗文在上海还与人合资开设大亚银行。民国时期,上海荣氏家族的资产也比不上宣城泾县黄田朱氏家族。只不过,研究的人很少,没有引起人们关注罢了。

深入研究宣城辉煌历史的内在基因,深入挖掘宁国府商帮和宣城商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迎头追敢的奋斗精神,能够为“打造新高地、争当排头兵”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宣文化作为一项优秀人文资产,不但在宣城过去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更能够为当下和未来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其蕴涵的“担当、包容、崇文、求精”的精神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变化,凝聚为新的精神动力,滋润、激励宣城人民。

当下,宣文化应以高度的自觉性,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吸收其他地域文化的优秀因素,为宣城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智慧和精神动力。

(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技之长大胆做个人IP自媒体:... 最早注意到"能量"这个词,是在4年前。 那时候为了做好自媒体,我拜博士茶馆幕僚专家张铭博士为师。 在...
郑州人民公园聚众打人事件已抓获...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多名网友发文称,郑州市人民公园附近发生聚众殴打他人事件。网传视频显示,夜晚...
原创 包... 从几何时,我们的各种传说,戏剧都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惩恶扬善,嫉恶如仇,明察秋毫,铁脸无私。这个...
原创 殖... 从中世纪开始,人类文明蓬勃发展,然而,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血腥和暴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
原创 1... 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堪称一曲悲壮之歌。虽然当时外界宣称“八百壮士”鏖战于小仓库内,实际人数仅为3...
原创 华...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发动雷霆攻势,一举逮捕“四人帮”主要成员,稳定了上海和国内的局势。 事后...
原创 明... #深度好文计划#南海诸岛,自古便是华夏之疆土。纳土纳群岛,曾是我国先民建立的家园,历史长河中,这片土...
原创 唐...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唐朝襄州襄阳人,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著名宰相。 张柬之大器晚成,步...
原创 秦... #深度好文计划#秦朝覆灭,功臣多遭厄运,唯王翦明智,舍弃权势,隐退山林,子孙因而昌盛。其后人分衍两大...
原创 “... 为了使军队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现代化,在经过慎重考量之后,我国在1988年决定恢复军衔制度。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