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传奇皇帝朱元璋可谓是个别出心裁的人,他不仅颠覆了传统,还创立了一套命名规则,却没想到这却引发了后人的好奇。尤其是他的子孙们的名字,竟然与化学元素周期表高度契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朱元璋为什么如此费心地定下了子孙的命名规则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自己曾陷入无好名字可取的尴尬。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这名字并没有什么深意。在元代,普通百姓很难取到正式的名字,通常按照排行和父母年纪相加确定名字。比如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他的名字就是父母年纪加和为五十四岁。而朱元璋排行第八,因此被命名为朱重八。当然,也有传说说朱元璋出生时身上有虫子爬,因此取名虫扒,谐音重八。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对于名字这一事颇有怨念,希望自家子孙都能有一个好名字,传承后世。
朱元璋的命名规则其实相当简单,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的辈分方式,而是在其中融入了创意元素。他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规律进行命名,简单说就是:朱姓 + 字辈 + 带有五行相生规律偏旁的字循环取名。例如,太子朱标的20个字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而朱允炆的长子就叫朱文奎。
然而,这一脉被燕王朱棣夺取,因此我们熟知的明代皇帝的名字是按燕王这一脉进行排列的:“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尽管朱元璋为了后代取名规则用心良苦,但没想到他的子孙繁衍迅猛,为了满足五行命名规则,他们不得不费尽心思,甚至开始创造新字,比如朱慎镭、朱同铬、朱在钠、朱恩钾等,这些名字也成了高中时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常见的字。
然而,众所周知,化学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总结出来的,与明代皇帝的名字本不应有任何关系。然而,这个有趣的故事的联系却是在1896年由徐寿引入中国的。当时,徐寿引进了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但当时并没有中文对应的汉字。于是,为了翻译这些奇异的名字,以形声兼备,徐寿翻查各种古籍寻找灵感。他偶然发现了明朝皇族的家谱,这不就是最佳选择吗?金属旁、火字旁等与音译的汉字相结合,例如Na(钠),可以用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
因此,徐寿就以明朝皇帝的家谱为基础,为化学元素命名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文名称。这段历史确实是极富趣味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