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的阴云笼罩在大梁城,萧元启勾结东海墨淄侯的罪行渐渐曝光,他的计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是大梁有心之士如萧平旌和岳将军等人的推演,更有朝堂之上涌现的不同声音,使得萧元启的局势雪上加霜。然而,最令他措手不及的却是后院的意外火光。荀安如新嫁的侍女佩儿成为了见证者,她目睹了何成将乌晶宝剑抛入水中,并亲耳听到了何成与戚夫人的密谈。惊慌失措的佩儿将这一切告知了荀安如,却意外遭到了新娘的指责,被视为疯狂的人,甚至被指认为是构陷新的姑爷。在萧元启突然出现的情况下,佩儿被迫选择投湖自尽,而荀安如也被迫陷入被监视的状态,生活自由荡然无存。
萧元启面对内外交困,感觉时间紧迫。东海墨淄侯一再迫切要求他提供大梁的资料,继续合作。在这内外夹攻之下,他感到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因此,他决定提前发动起义,不再等待。荀白水首辅被当街杀害,京城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在这个危急关头,掌握了巡防营、东湖御林等关键指挥权的萧元启下令部队悄悄移动,准备接管金陵城。与此同时,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合围禁军首领,出其不意地斩杀了他们,从而将禁军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夜之间,整个金陵城沦为萧元启的掌控之下,他带领着自己的势力直逼皇宫,将萧元时、太后娘娘以及其他萧氏皇族控制在金陵殿上。太后娘娘为保护儿子,选择剑刃自尽,以死谢罪。然而,萧元启并非满足于这些,他追求的绝不仅仅是金子和权力,而是那个高高在上,至尊无上的皇帝之位。
在形势看似大好的情况下,萧元启为何最终没有坐上皇位呢?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在关键时刻展现的不够果断,缺乏足够的决断力。在政变中,首辅荀白水当街被杀,局势陡然升级。于是,萧元启下令部队准备接管金陵城,同时利用自身权力将禁军首领剿灭。然而,他却错估了形势,未能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会引发更大的反弹。此时,他或许应该更加审时度势,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应对局势,避免过于仓促的行动。
在政变的关键时刻,萧平旌迅速行动,凭借手中的长林军令牌召集了庞大的勤王之师,将整个金陵城团团围住。他与荀飞盏夜闯宫城,成功将小皇帝萧元时带走。这个时候,萧元启已经掌握金陵城,但由于他的行动过于仓促,未能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或许可以更加沉着冷静地面对形势,采取更为稳妥的措施,以应对萧平旌的迅猛反击。这也反映出萧元启在关键时刻的不够沉着冷静,以致于局势逐渐失控。
或许,萧元启最终未能坐上皇位的原因还在于他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误判。在形势看似稳定时,他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无往而不胜,而未能看到局势的潜在变数。这种过于自信的心态导致他在政变爆发后的应对显得有些仓促,未能顾及周全。如果他能更加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或许他就能坐上他渴望已久的皇帝之位。
悲剧的是,萧元启的失败也与濮阳缨的一席话密不可分。在濮阳缨临死之际,他劝告萧元启要“再坏,再狠”,才能实现自己的大业。这或许是他未能成功的关键,因为在整个过程中,萧元启并未展现出足够的狠辣手段。他对于政变的处理显得较为迟缓和犹豫,未能做到果断坚决。或许,如果他能更加果断、狠辣,甚至采取些许冷酷手段,他或许能够走上皇帝的宝座。
萧元启的悲剧不仅仅源于他的不够果断,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自己家族的感情。在悲痛失控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追随自己亲手杀死母亲的墨淄侯,而并非选择报仇雪恨。这种对于家族情感的软弱,使得他在政变中未能采取更为坚决果断的行动。相反,他对墨淄侯的依附,最终导致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
墨淄侯和濮阳缨的计谋,使得萧元启被迫与东海合作。然而,他最终没有等到理想中的时机登上皇帝宝座。这也与他在处理政变时的不够果断和对家族感情的软弱有关。墨淄侯的背叛和东海墨淄侯的阴谋,最终让萧元启陷入了困境,失去了自己渴望已久的皇位。
政变发生之际,萧元启并没有能够毫不留情地清除对手,而是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式。在杀害荀白水首辅的过程中,他放过了戚夫人,结果戚夫人反过来陷害了他。这种对于敌人的仁慈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如果他能更果断地剿灭对手,也许就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
至于最后一刻,萧元启为何没有等到萧平旌的大军到来,就迫不及待地上台登基,成为大梁的皇帝呢?或许,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政变中表现出的不够狠辣的表现。他应该等待更加有力的时机,而不是过早地将皇位夺取。或许,如果他能更加沉着冷静地等待,就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而不至于被反击致命。
在这个过程中,濮阳缨的一席话或许是关键。他说“要再坏,再狠,方能成就你的大业”。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萧元启失败的原因。他的心性过于仁慈,没有足够的狠辣手段,致使最终未能坐上皇帝的宝座。而悲剧的是,他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让步,没有等到理想中的时机,最终失败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