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是二战期间的一场巨大灾难,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将饥荒原因归咎于“战时需求暴增导致价格过高”,即印度人因为贫穷而无法购买粮食。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截然相反,一致认为这是一场“人为灾难”,指向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残酷的战时管制政策。
当时,孟加拉地区是英属印度的主要稻米产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大米产自该地。然而,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十分严峻,许多穷人在饥荒爆发前就处于半饥饿状态。这显示出孟加拉老百姓的粮食安全一直很脆弱,尤其在世界大战的环境下更是岌岌可危。
饥荒爆发的原因复杂多样。首先,战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度当时需要从英属缅甸进口大量大米,但在1942年,日本占领了缅甸,切断了这一供应渠道。其次,自然灾害也是饥荒的诱因,1942年印度农田爆发大规模褐斑病,孟加拉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此外,1943年1月9日的飓风导致大量稻田被海水淹没,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然而,更加恶劣的是殖民当局的各种不负责任行为。为了阻止日军推进,英国当局在孟加拉东部实施了“焦土政策”,销毁了船只和大米库存。这导致孟加拉地区陷入了更加严重的粮食短缺。同时,为了满足其他战区的需求,英国船只被禁止在印度港口停靠,使得印度无法得到运输和资源供应。
1942年12月20日,日本首次空袭加尔各答成为导火索,导致大量人口从城市疏散到农村。城市粮商关闭了商店,殖民当局没收了大米库存,粮食价格暴涨。1943年5月,孟加拉大规模饥荒爆发,各地报告了饿死现象。这场危机导致了孟加拉的“布荒”,纺织工人饿死,进口渠道被切断,孟加拉成为“一布难求”的地区。
这场灾难带来的不仅是饥饿,还有大规模的疾病传播。免疫系统虚弱导致疾病蔓延,流离失所的人口和未掩埋的尸体加剧了卫生问题。城市到乡村,数以万计的穷人沿街乞讨,许多家庭解体,儿童成为孤儿,街头饥民陷入恶性循环。英国政府的拒绝提供援助和丘吉尔的恶劣言论使孟加拉大饥荒的灾难程度更加严重。
在整个1944年,死亡率居高不下,饥饿、经济困境和疾病持续蔓延。直到1945年和1946年,饥荒、经济困境和疾病才逐渐减缓,但危机的阴影仍笼罩孟加拉。孟加拉人口约有6000万,饥荒和疾病造成的死亡估计在200-400万之间。
对于饥荒原因的解释存在争议。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供需失衡,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则认为是“交换失败”,即粮食价格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农业劳动力工资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这表明孟加拉并非缺乏粮食,而是由于不公平的市场机制导致粮价过高。
最令人痛心的是英国政府在面对孟加拉大饥荒时的无情态度。丘吉尔的嘲讽和对援助的拒绝使灾难更加深重。直到今天,英国政府仍未为孟加拉大饥荒承担责任或提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