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足石刻,寻找不曾远去的身影
创始人
2024-11-04 22:21:35
0

原标题:在大足石刻,寻找不曾远去的身影

  梁思成坐在石凳之上,手搭拐杖,微微抬头,凝视着眼前的摩崖造像。

这是一张拍摄于84年前的照片。1940年1月,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来到中国西南调查古建筑。他们发现了这些遗落在大足北山荒野中的石刻。梁思成在石刻前的身影,被同行人拍下,成为大足石刻最早的影像记录之一。

7年后,梁思成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此次调查成果。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大足石刻的报告。

此后,随着考古研究深入,大足境内先后发现上百处、共5万余尊摩崖造像,大足石刻的历史轮廓也逐渐清晰: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鼎盛,集儒、释、道三教造像之大成,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处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1952年,大足石刻文物保护机构成立,开始系统科学保护大足石刻。当年,北山石刻保护长廊启动建设,北山石刻上方加盖了挡雨的顶棚;1961年,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2019年,《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填补了国内石窟寺编写出版大型考古报告的空白……

一个个载入大足石刻史册的事件,见证着一代代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他们守护“国宝”文物的身影,几十年来从未远去。

近90岁高龄的郭相颖,也曾在梁思成注视的造像前留下身影。1974年,在大足县文管所工作的郭相颖来到北山守护石刻。上山参观的游客少,十天半月不见人影,喜爱绘画的郭相颖,就一龛一窟描画佛像,为文物建档。历时十年,郭相颖完成了一幅20多米长的手绘画卷,画下了北山和宝顶山所有重要的石窟造像,成为大足石刻的珍贵历史存档和直观展示,助力大足石刻成功申遗。

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借助三维测绘等数字技术,石窟本体信息、石窟依存环境和地形地貌等数据信息得以全方位精准采集,1万余尊大型造像有了数字档案,在虚拟世界获得了新生。

今年1月,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上线,首次实现了大足石刻数字化“云游”,参观者可在线上全景观赏大足石刻的众多精美造像,甚至比在现场看离得更近,看到更多细节。今年4月,大足石刻数字文旅体验上线试运行,以跨越时空、高度沉浸的体验方式,让历史与现实有机互动。

此刻,打开数字博物馆,进入“全景大足”中的北山石刻景区,屏幕中的场景开始转动,我们又看到了84年前的那张照片,展示在与当年拍摄点几乎相同的位置。既是今昔对比,也是致敬。 (记者周文冲)新华社重庆4月29日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迪迪不畏”直播落泪向黄子韬致... 新闻荐读 8月17日,美妆博主“迪迪不畏”在直播中情绪崩溃,哭诉 “对不起黄子韬徐艺洋”,承认 “说...
德国外长称中方在台湾海峡、东海... 8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德国外长周一在访问日本时对中方进行了批评,...
泰安岱庙北广场改造:在纠偏与重... 编者按:岱庙北广场的改造,从来不止是一块城市空地的翻新,而是一场关于“历史如何活在当下”的深刻实践。...
原创 浅... 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封授爵号是国家对以官员为主体的人员进行政治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其功用和必...
原创 唐... 小时候喜欢读《隋唐演义》,对其中有个人物苏定方恨得牙痒痒。一字并肩王罗成,在隋唐好汉中名列第七,眉清...
原创 晋... 晋武帝司马炎不但立自己这个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还想方设法为他排除隐患,帮他坐上了西晋皇帝之位。处在权...
原创 隋... 隋文帝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隋文帝最大的历史功业是成为汉儒学士、汉人世家大族的代表和领头人,以关陇集团...
原创 临... 引言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明大节于当时,立青风于身后。 意思很简单,他认为只有生前深明大义,去做出一番...
原创 唐... 唐朝的强大,在于武功的昌盛,在于其国力的强大,但是有人偏偏要在太岁头上动土,关键是其国王是到过长安,...
原创 “... "认祖归宗"是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时的传统仪式,新君即将上位时通常会进行这一重要的追封仪式。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