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牧有《题乌江亭》诗:“胜败兵有意外家事,是羞忍忍辱之人。江东子弟多才,他们的回归还是未知数。”讲的是项羽在乌江自杀的故事。
作者的态度是渡过大江,再招募一批江东士兵,东山再起。最终结果还不确定!这是对项羽乌江自杀的评价,也是一种遗憾的表达。但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治学态度,根本不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
当时,秦朝暴虐,百姓怨恨不断。陈胜、吴广燃起篝火,狐狸怒吼。于是,“大楚崛起,陈胜王”的口号响彻天下,各地反秦武装迅速崛起。这些人做了什么?灭秦!灭秦。然后呢?很多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也有人思考过。这些人都是六国的老老少少。他们要通过推翻秦朝的暴政来恢复六国的分裂和割据,这是要扭转历史的进程。这可能吗?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再看看项羽。他从小就不好好学习。他说他的文化没用。他必须学习兵法,以克敌万。然而,他在学校成绩并不好。他唯一的特点就是勇猛无比,肋骨肌肉强健,力量极其强大。他确实是一位猛将。之后,他也加入了反秦队伍。
但他对战争的理解就是杀戮,所以他做了很多不人道的事情。首先,他杀了他的直接领导宋义。他杀了他。这在军中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在当时领导反秦起义的将领中名声也非常不好。又诱杀秦军二十万,又杀楚怀王熊信。
项羽还是一个谨慎的人。每次战斗结束后,他都想给立功的士兵授予军官和骑士称号。他的手下会刻上官印送给他,但他却不愿意送给那些立功的士兵。他总是把它们放在手里。他用力擦拭,以至于石刻或木刻的印章边缘都被磨掉了,才分发给别人,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刘邦则不同。关键时刻,韩信写信给刘邦请求做“假齐王”,意思是让他充当齐王。刘邦在使者面前勃然大怒,心想韩信为何是假齐王。于是拍桌子骂道:“韩信怎能冒充齐王呢?”张良连忙对刘邦使了个眼色。刘邦立即改口“要认真就认真”,立即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立刻被刘邦拉了过来,成为刘邦灭秦、楚的主力。刘邦在总结自己打天下的成功经验时说:“谋划帷幕,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我治国,爱民”。提供付款,永远不会耗尽食物。”我不如萧何。我有百万大军,打仗攻打一定能赢。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出色的人,我可以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征服世界的原因。”
项羽只有范增而不能使用,所以失败了。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失败,而不是战略战术的失败。项羽的性格是一个战术家。他敢打就赢,但他性格顽固,很难成就大事。
如果项羽没有自杀回到江东,他的父亲和乡亲们也不会责怪他,都会支持他在江东的兵中。他仍然会犯以前犯过的同样的错误,仍然会在斗争中失败,因为他的性格没有改变。
最后说一下秦末大起义无法恢复六国割据局面的原因。恢复六国将会把统一的中国推向分裂和战争的深渊。这是不得人心的,必然会有统一六国的企图。因此,秦末农民起义只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统一,而不是分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