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名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八子。
李元名的亲生母亲是小杨嫔。
小杨嫔有墓志,她是隋朝上明郡公杨文纪(杨纪)的女儿。嫡母或生母是韦世康女儿韦氏,伯父是隋朝民部尚书杨文思,祖父北周宜阳县公杨宽,她和杨素是同一曾祖父杨钧的堂兄妹,李渊还有一个嫔妃杨氏是杨素的女儿,应该叫小杨嫔族(堂)姑姑。
具体啥时候入宫的不得而知,只知道很漂亮,掌管书写文件和问诗,所以得到李渊的“赏识”,有学者认为杨氏的位号是贵嫔。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小杨嫔在贞观三年(629年)四月,跟随唐高祖迁居弘义宫(原秦王府),改为大安宫(太安宫),所以又称杨氏为太安宫嫔杨氏,贞观八年(634年)八月初四,杨氏在后宫去世,八月初九,葬在长安县义阳乡。
李元名最初被封为谯王,后来为舒王。
李元名在十岁的时候,曾发生一件事儿,李世民还力挺自己的弟弟,当时李世民到大安宫问候李渊,李元名的保姆告诉他,看见尚宫要拜见,因为她有品级,李元名回答她,尚宫只不过是皇帝哥哥的侍婢而已,我为何要拜见她?李世民知道后,真不愧是我弟弟啊!
尚宫是女官职称,隋朝始置,唐朝完善,设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六局和下属二十四司。尚宫,是六局中尚宫局的负责人。
贞观十一年(634年),李元名徙封舒王,实封八百户食邑,任职寿州刺史。
寿州是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县,古称寿春、寿州,地处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东邻长丰县,北与淮南市区、凤台县毗邻,西靠霍邱县,南与六安市、肥西县相连。
后来历任滑州(河南安阳滑县)、许州(河南许昌)、郑州三州刺史。贞观二十三年(646年),加实封满千户,转任石州(山西吕梁离石区)刺史。
李元名品性高洁,很少过问家里的事儿,自己家有什么产业,有多少钱都不知道,经常告诫儿子:“藩王不缺钱,也不担心没有官做,只要努力行善事,忠孝修身,这就是我的志向。”意思是让孩子不要贪污,也不要仗势欺人,做官要堂堂正正!
唐高宗李治时期,多次让李元名做大州刺史,李元名每次都不去做,还对唐高宗李治说“我作为皇亲国戚,难道只能靠管辖的州郡人口多,作为升官发财的资本吗?”
李元名的儿子豫章王李亶治理江州时,在任上有善政。
两唐书关于李元名父子二人的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记载父子二人都是在689年被丘神绩构陷后被杀。
《旧唐书》永昌年,与子亶俱为丘神勣所陷,被杀。
《新唐书》武后时,李亶为丘神绩所构,系诏狱死,元名坐迁利州,寻被杀。
新唐书记载,豫章王李亶首先被丘神绩构陷,下了诏狱后被害死,然后李元名被牵连后,贬到利州(四川广元市),不久被杀。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被杀,都是武则天为登基做准备呢,这就是清理宗室呢!因为武则天是在690年登基称帝的!前一年是689年,这一年是武则天最关键的一年,把不服的都给干掉。
李元名的儿子有几个?
唐中宗李显联合五位老臣,发动神龙革命,李显复位成功,705年,李元名被追赠司徒,官职爵位都被恢复。
李元名的儿子李亶为长子。
李元名的次子李昭,最初是被封爵鄅国公。
李元名的孙子辈有几人?
李元名的次子李昭死的早,没有后人,鄅国公李昭的爵位,让李亶的儿子李津继承,据李津女儿墓志记载,李津后来又袭承祖父李元名的舒王爵位。
李津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做过左威卫将军。
李元名的曾孙辈都有谁?
李津至少有一个儿子李万,一个女儿李倕。
第一:李万在父亲李津去世后,嗣舒王爵位,在李隆基天宝二年去世(743年)。
第二:李津次女李倕。
大唐宣德郎兼直弘文馆侯莫陈故夫人 李氏墓志铭并序
“夫人讳倕,字淑嫺,五代 祖 圣唐神尧皇帝,豫章郡王之孙,嗣舒王津之第二女也。…开元廿四年四月七日, 春秋廿有五,终于亰兆胜业之里第,即以其年月廿二日,迁厝于龙首原,礼也,…有子 在于襁褓。”
从墓志记载来看,墓志女主人姓李,名倕,字淑娴,高祖是神尧皇帝李渊,曾祖父李元名,祖父李亶,父亲李津,她是李津第二女,说明她还有个姐姐。
李倕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去世于京兆胜业里家中,比他父亲要去世的早,葬于龙首原。有个儿子还不到一周岁。她的丈夫是一个姓侯莫陈的人,官职宣德郎兼直弘文馆。
李元名的玄孙辈
李万的儿子李藻,在父亲李万去世后,于天宝九年(750年)封嗣舒王,后改封郢王,也就是说,在李藻父亲李万死后,时隔七年,才嗣爵舒王,这个时间间隔有点长,也不知道出现什么变故了,五年后的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李元名的后代子孙到此为止。
上一篇:曹县汉服“火出圈”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