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受人喜欢的时期,那个时期人才辈出,英雄逐鹿中原,虽是乱世,亦是十分精彩。但是三国时期事实上是属于东汉到晋朝的过渡时期,虽说英雄众多,但自从董卓入洛阳之后,也就基本没有人坚守汉室天下了。
我们熟知的曹操、刘备等人都是为了重新再造一个天下,所谓的大汉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这个名字只是一个华丽的包衣,用来隐藏他们肮脏的目的。但是有一个人,他却为了汉室复兴奉献了一生,逆时代之潮流而行,只为坚守自己心中的道。这个人,就是大魏的谋臣:荀彧。
延熹六年,正是世道黑暗的日子。汉桓帝作为一个千古闻名的昏君,将大汉王朝拉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趋炎附势的小人纷纷当道,正直之士甚至难以自保。官员们不再为苍生考虑,只是考虑自己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位和财富。这样的昏暗天下之中,荀彧出生了。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大族。颍川荀氏乃是战国哲学家荀子之后,自秦以来就一直都是名门望族,其家族值此乱世也没有衰落,荀彧的叔父甚至做到了司空的位置。荀彧的少年生活自是非常优渥的,他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他自己也很聪明,年少便富有才名。名士何颙见到荀彧,甚至夸这个孩子是王佐之才,时人尊称他为“荀令君”。
荀彧作为颍川荀氏之后,自然受着标准的儒家教育,忠君爱国,匡扶社稷是他从小的理想。他正如他的先辈荀子一样,有着坚定地信仰,也有着远大的志向。他看到桓灵二帝的昏庸无能,百姓的苦不堪言,作为名门之后,有志之士,自然想要改变这一切。匡扶汉室,救济斯民是他一生的追求。
成年之后,他入朝为官,做一个皇帝身边掌管文具的小官。而当时正值董卓带兵入京,少帝被杀,汉室即将倾覆。他对于董卓是恨之入骨,这种不君不臣之辈确实应当千刀万剐。但是此时的他人微言轻,他又应当如何能守住自己的大汉呢?
他听说河北袁绍举起了勤王的旗帜,汇聚各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在这黑暗如夜的世道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光。他觉得袁绍似乎是那个值得追随的光明,他可以跟着袁绍一起扶正天下世道,救济大汉王朝。于是他带着族人前往冀州投奔袁绍,被袁绍以礼相待,予以高官厚禄。这是他第一次得到一个赏识他的主公,他打算一展拳脚,完成自己的抱负。
荀彧确为王佐之才。经他之手所出的善政比比皆是,河北再次焕发生机,内政井井有条,堪称当世萧何。但是在这段时间的效力过程中,他渐渐发现,好像这个主公并不是他所追寻的那个明光。他一眼就看穿了袁绍优柔寡断,任人唯亲,刚愎自用的本质,这样的主公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觉得不应该再在袁绍麾下效力了,他配不上自己的才能。但是他还要完成自己的志向,那应该选择谁呢?
那时的曹操还没有什么名气,刚吃了败仗,还在东山再起的途中。而且曹操作为宦官之后,出身也遭到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嫌弃。但是荀彧不这么想,在与曹操的几次接触当中,他发现曹操似乎透露着一种王者之气,他身上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荀彧,荀彧感觉到他才是配得上自己的人。于是他决定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君臣初见,荀彧走到曹操面前,缓缓一拜,问候:“明公”。曹操看着这位风尘仆仆却不失风雅的人,赶紧走上前,拍着荀彧的肩膀说:“君乃吾之子房”。他们十分高兴,因为荀彧认为他第二次看到了那一束明光,那一束从曹操身上散发出来的定世安民的明光,所以他尊称曹操为明公;而曹操却看到了一个人影,这个人影就是为高祖运筹帷幄的良士,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君臣相得,万分欢喜,志趣相和,共谋天下。孟德与荀彧,便是鱼与水这样的关系。
后来,荀彧也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曹操的评价。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荀彧出谋划策,总是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在荀彧的参谋下,曹操得以诛吕布,平黄巾,夺得了大片土地。而他也更加坚定了追随曹操的选择,因为曹操那时真的为了匡扶汉室尽心尽力——他派臣子将汉献帝迎回洛阳,奉之为帝,并在汉家前几代帝王面前宣誓自己永为汉臣。曹操他就是荀彧心中的明公,荀彧欣慰于自己的选择,同时也暗暗自誓,毕生追随这位明公,鞠躬尽瘁。
但是这一切,终究还是变了。天下之人,谁能不为利欲熏心,当一个人登临了权力的巅峰,谁又能坚守自己的初心,甘愿屈膝做别人膝下的臣子。曹操灭袁绍之后,他坐拥了整个北方,一统天下指日可待。此时的曹操开始有了变化,建安十七年,他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这样的赏赐对于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曹操来说应该并不稀罕,而且曹操本是勤王平天下的义军,这样加封自己,有失为国征战的颜面。
荀彧劝谏他不可,告诉曹操应当守谦退之节。但是以荀彧的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曹操不稀罕这个荣誉,曹操非要给自己功加一等,只能说明,曹操的内心可能已经开始躁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想要将他头上的这个一人推倒。荀彧感到了一种危险,那个他认识的明公,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明公了。但是他仍旧坚信曹操只是可能有其他考虑罢了。
可是,事实一次一次打击着荀彧对曹操的相信。建安十八年,汉献帝突然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定都邺城,拥有百官。虽说爵位还只是公,但是对于曹操而言,这个公已经接近是王了。国中之国,何其荒缪,更何况这个魏国还涵盖着北方所有曹操的领土,这就是赤裸裸的立新朝,下一步就是封王。果然,曹操在二十一年被汉献帝封为魏王。
“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连受天子诏书都不需要叩拜皇帝的王根本都不是王,这就是实质上的称帝。这两件事,荀彧都百般阻止,但是曹操并不听从,荀彧看着曹操慢慢滑向了汉室的对立面,他却无可奈何。
荀彧开始彷徨了。很明显,曹操变了,他不想匡扶汉室了,他想自己去当这个皇帝。荀彧突然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谎言,一个笑话。他一生所志是匡扶汉室,想要恢复大汉曾经的盛世天下,但是好像整个天下只有他一个人这么想,其他人都只是想着自己可以登临帝位。他为之操劳半生的主公,曾经与自己在几代先帝面前宣誓永为汉臣,可是才几年时间,曹操便变了,虽然还只是臣子,但是高祖皇帝约定异姓为王者天下共击,曹操已经是异姓王了,说明他已经不把汉室放在心里了。荀彧或许在某个夜晚会悄悄哭泣,原来他所做的半生努力,都是为别人做了嫁衣。操劳半生,荣华富贵,却没有一口汉禄可食了。荀彧的这一口汉禄,他追寻了一生,最后发现,他吃的一直都是魏食。
曹操与荀彧共谋多年,自然也明白他真正的志向。曹操并非完全无情之人,荀彧陪伴他走了这么久,感情还是相当深厚的。曾经他们志趣相投,现在,他先变了,他也就要离开了。当初荀彧的那一声明公,使他开启了成立千秋霸业的征途,而今天的荀彧却不再叫他明公了,只能叫他一声干巴巴的大王。
曹操知道,他如果不能再用荀彧这样的大才,就要把他毁掉,不为他人所得。但是他真的对荀彧感情很深,于是找了个机会给荀彧加封了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这是位极人臣所能获得的最高功名,以此来寄托自己对荀彧的感激。他也不忍心下令杀掉荀彧,于是在一个夜晚为荀彧送去了一个空食盒,然后静坐着,一直到天明。
荀彧打开了那个盒子,一层一层的打开。每打开一层,面色凝重一分,每打开一层,面色凝重一分,最终,他发现盒中什么都没有,他也就长舒一口气,明白了曹操的用意。我曹操给你荀彧的食盒中已经无果了,请荀令君自己自采(裁)吧。
君臣的默契莫过于此,连君要臣死,都能如此心有灵犀。而如此的心有灵犀,却在君要臣死的情境中体现。荀彧死了,曹操为之哭的昏天黑地,对外宣称荀彧是病死的。曹操终其一生未能称帝,其实从表面来看,荀彧也是生食汉禄,死为汉臣了。
荀彧的死,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死,他死了,伟大的东汉王朝就实质上结束了。在华夏大地上逐鹿中原的将没有东汉王朝的卫道者,只有那些再造时代的人了。
荀令君,崇敬你一生的坚定信仰,感叹你坎坷的逐梦之途。你的大汉一直在你身边,它从你而来,也随你而去。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有很多和你一样的卫道孤臣,你们虽然没有能拯救你们心中那个盛世王朝。你们的精神,确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