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坐落于红桥区西关北街的甲骨文主题文化公园已正式对外开放。这既是我市今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也是红桥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的生动实践。
为什么在这里建公园?为什么是建甲骨文主题文化公园?
原来,公园的前身为红桥区铃铛阁棚改片区的马家店遗址,是现有文献记载中,最早发现、研究甲骨文的地方。“125年前,甲骨文在这里被确认,成为中国甲骨学史上唯一的起始标志,从而被赋予极高的历史价值。”红桥区城市管理委环境管理科副科长韩黎旭说,“在这里建设甲骨文主题文化公园,既可以融合场地历史记忆,创造多样性的城市空间,为马家店遗址注入新的活力,又可以借助公园载体,让更多人走进甲骨文、了解甲骨文,还能够通过它,更好地向市民讲述红桥故事、天津故事,让城市底色底蕴进一步焕发活力和魅力。”
据了解,马家店坐落于天津城西,在清末年间只是一个大车店。1898年初冬,古董商范寿轩来天津兜售古物,来到著名金石学家、甲骨学家王襄家中,见到了王襄与书法家孟广慧。谈话中,范寿轩说曾见到一些“骨板”,呈长条状,且有刀具刻划的痕迹,不知是不是古董,没敢收购。王襄与孟广慧觉得这些条状的骨头,可能是古代的“简策”,希望范寿轩“代为访求”,赶快收购。
1899年秋末,范寿轩携带“骨板”再次来到天津,住在天津城厢西门外的马家店中,邀请王襄与孟广慧前来观览、购买。闻讯后,王襄、孟广慧等人一同赶往客栈。在拣选的过程中,王襄发现这些“骨板”实为殷墟故物,其刻文有着重要的古文字价值,当即与范寿轩议价。当时王、孟两人均因财力有限,仅买到一些零星小片,对于珍贵的大片龟甲,未能到手。范寿轩遂携往北京,售与金石学家王懿荣。所以历史记载甲骨最早发现于天津马家店之说,即指此而言。
125年间,这里从晚清的大车店,变身为抗战后的胜利旅店,而后到解放后的民利旅馆,再转为棚改前的居民住房,直至如今演变成一座甲骨文主题文化公园。公园本身就是城市历史的一份记忆,同时,园内设有甲骨文主题展墙、文字展廊,艺术雕塑和雕刻,以及甲骨文百家姓文化墙,让大家走进“中国学者首次鉴定甲骨文之地——马家店遗址”,了解王襄等人在这里鉴定和购买殷墟甲骨的历史事件。此外,增添树木绿地等生态景观,布置休闲石椅石凳,既提升颜值,又可供居民晨练、纳凉、亲子科普、文化活动宣传等,让公园真正“活”起来。
转载注明美丽红桥
文字:杨丽媛
监制:赵云亮
编辑:汤甜甜
校对:朱双银
排版:杨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