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死的壮烈!
崇祯本可以逃走,迁都南京接着干,但他却以死殉国,这种死法足够浪漫,足以激起百姓们的怜悯同情。
崇祯作为明朝末帝,工作的确不好干。
灾害频仍,遭遇小冰河期,水灾旱灾雪灾地震,年年不断,粮食歉收,百姓沦为流民。
贫富差距断崖式拉大,土地和财富集中到官绅阶层,这些阶层又免税,明王朝的税赋全部压到普通百姓身上。明王朝没钱、百姓没钱,官绅有钱。
财政崩溃,入不敷出,明朝文官体系和军队体系都发不出薪俸,统治机器面临崩溃。
天灾叠加财政崩溃,农民四处起义,起义军加速了财富重新分配和权力重新洗牌,为了镇压起义,捉襟见肘的明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朝堂上党争剧烈,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昆党,轮番上阵,互相攻讦,政务处于瘫痪状态。
后金在辽东趁势崛起,四处攻掠,已经逼近山海关,寇将入关,北境吃紧。
内有反贼,外有虏寇,天灾不断,财政崩溃,党争喧嚷,面对这个烂摊子,崇祯已经无力回天。
当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崇祯帝环顾四周,已经无人可用无将可守,心灰意冷、哀莫大于心死。
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即将毁于一旦,不孝子孙有何面目去地下面见先祖。
崇祯走到煤山上,找了棵歪脖子树,以发覆面,自挂东南枝,衔恨而亡。
明朝亡国,责任并不在崇祯,而是多种事件叠加导致。
明王朝走到了300年的岔路口,没能躲过兴亡周期律。
崇祯皇帝,有太多令人唏嘘的故事,他虽然暴怒无常,但勤政爱民,底层百姓对于他,同情多过憎恶。
中国老百姓普遍同情弱者,可能自己本身就是弱者,对于弱者,更能引起共鸣。
君父壮烈而亡,子民焉能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