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棣攻至金陵之时,他主动开城相迎,以示臣服,那么,他此后命运如何了?
朱棣把他列为了靖难之役的首功,但他却屡屡遭到弹劾,最终被削爵圈禁!
他是又是谁呢?
他就是大明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那我们就先来说说他!
李景隆青年时期好研习兵法,气质高雅,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欣赏有加。
洪武十九年继承曹国公封号,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朱允炆登基,即为历史上的建文帝,因其身为朱允炆心腹而备受重视。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靖难名义起兵,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击败长兴侯耿炳文。黄子澄向朱允炆举荐李景隆,建议由其取代耿炳文。
八月,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统领五十万大军北伐。
然而,在与朱棣交战过程中,李景隆屡次失利。
同年十月,朱允炆将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并未予以惩罚。
李景隆损失惨重,使朝廷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役。许多大臣要求严惩李景隆,但朱允炆不予理会。
在笔者看来,此举导致李景隆后来的背叛备受争议。
建文四年,朱棣挥师渡江,直指南京。
得知此事后,朱允炆忧虑重重。方孝孺再次上奏请求斩首李景隆。部分大臣认为,诛杀李景隆可告慰英勇牺牲的将士,振奋士气。然而,朱允炆仍未采纳,反派李景隆前往朱棣大营求和。
显然,朱棣不会轻易放弃皇位。
不久,燕军抵达金川门,金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金川门外街南端,坐南朝北,临近护城河。
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城投降,助燕军顺利进城,最终助力朱棣成功夺取皇位。
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宣告结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
这场历史上有名的皇位争夺战,朱棣胜利,而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则成为了这场政变中的失败者。
在朱棣登上帝位之后,李景隆被封为太子太傅,但却并非出于他多年来的战功,而是因为他在建文朝留下了污点。
明朝永乐二年(1404),周王朱橚指控李景隆于建文年间收受贿赂,同时刑部尚书郑赐亦指责其图谋不轨。
起初,朱棣未加责罚,然之后,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与六科给事中张信再度弹劾,指其与胞弟李增枝密谋反叛。朱棣对此无法再视若无睹,即刻下令褫夺李景隆的功臣称号,取消其上朝资格,让其赋闲在家,即所谓的“退居”。
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揭露李景隆及李增枝广置庄田,豢养数百奴仆,行迹可疑。
朱棣遂剥夺李景隆的爵位,将其及其家人共数十人囚禁,并查封家产。
李景隆离世后,其子李暲仍不懈努力,待到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李暲便上书为父平冤。然而,此举引发朱高炽之弟朱高煦等人的反对,但朱高炽仍批准李暲的请求,复封李景隆的爵位,并赐予田地和宅院。
公元1424年,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李暲再次上书为父申冤,朱瞻基亦予以认可,恢复李景隆的功臣称号,并将其画像供奉于功臣庙。
综合所述李景隆背叛朱允炆,是背信弃义和贪生怕死的体现,结局悲惨完全是咎由自取,朱棣登基称帝后,是不可能允许李景隆继续执掌大权的,也即朱棣没有对其施以极刑已经算是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