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的开国梁武帝萧衍和南齐的开国齐高帝萧道成同是萧整的后人,萧道成是四世孙,萧衍是五世孙。萧衍在15岁的时候见证了萧道成以受禅的形式登上皇位,“大丈夫当如是”的种子应该是那个时候就埋下了。
萧衍自幼天资聪颖文武兼备,兼之出身皇室,被誉为“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建元四年(公元482年),萧道成病死,齐武帝萧赜即位,18岁的萧衍同年开始了宦海生涯。萧赜即位的第三年,他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广招天下之士,萧衍和谢朓(李白推崇的“小谢”)、沈约(沈腰潘鬓典故的主人公之一)、王融等8人深受赏识,合称为“竟陵八友”。“竟陵八友”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诗歌的“永明体”,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沈约、谢眺和王融。
“永明体”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声调旋律和对仗,要在诗文中使用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避免八种错误的运用方式,称为“四声八病”。“永明体”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体裁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沈约后来被誉为南朝的文坛领袖之一,他学识渊博又精通音律,所以才能提出“四声”只说,并且他文采横溢,撰写了《晋书》、《宋书》(南朝宋)、《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多部史书,其中《宋书》(南朝宋)选入二十四史。
萧赜为帝11年后,在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七月病死,由于长子早丧,临终前他没有传位给已经成人的次子萧子良,而是立长孙萧昭业为帝,命萧鸾辅政,留下了皇室骨肉相残的隐患。王融想要拥立萧子良为帝,萧衍却敏锐察觉到站位萧鸾对己更有利,于是支持萧鸾,也间接导致萧子良和王融失败被杀。萧鸾在一年内废杀萧昭业,拥立其弟萧昭文后再废杀,随后在公元494年自立为帝。萧鸾登基后,30岁的萧衍因为曾经支持得到重用,地位日益显赫。
建武五年(公元498年),萧衍接任雍州刺史,并主持雍州的军政、防务,雍州的治理范围包括现在的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陕西、新疆、内蒙的部分地区,从此萧衍成为一方诸侯。当年七月,在位仅五年的萧鸾病逝,暴虐的萧宝卷(齐废帝、东昏侯)即位,他在公元500年派人毒死了萧衍一母同胞的兄长萧懿,给了萧衍兴兵的借口。萧衍拥立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在510年三月于江陵称帝,501年12月,萧衍攻破建康,萧宝卷被太监所杀,萧衍掌控朝局。公元502年四月,走完禅让流程之后萧衍正式即位,改元天监,史称梁武帝,南朝梁立国。
萧衍为帝48年,不仅在南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统治时间较长的皇帝。他很早就从政,经验丰富,亲身经历了南朝齐从治到乱,乃至江山易主(虽然肉烂在锅里)。所以在称帝之后就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推行了很多维护政治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人才任用上,萧衍对于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进行了较好的平衡,号称南朝战神的白衣大将陈庆之,出身寒门,就是萧衍发掘培养的。他还开创了人才考试制度,为其后隋唐科举制的正式兴起奠定了基础。
萧衍驭下宽仁,一改宋、齐年间的残暴嗜杀,他原本是要厚待禅位的族侄萧宝融,只是在残酷的政治面前,最终接受了沈约“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的建议,这也成了萧衍一个抹不去的误点。在皇室内部,他也用孝义慈爱来代替骨肉相残。
在经济发展上,萧衍一面禁止豪家进行土地兼并,一面组织官府开辟荒田,对失去土地的人民进行招抚,发放田地。
在外交上,前期和北魏以及分裂后的东魏、西魏有过多次战争,但都是爆发在边境,彼此互有胜负。自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后,南北之间彼此遣使通和,虽然偶有摩擦,但是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事。
在文化发展上,南梁更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得力于萧衍的大力推动。
梁武帝萧衍本身学识素养极高,称帝后更是非常重视兴学。他在即位之初就专门下诏,倡导向学,他还亲自给学子上课,并组织考试。在史学方面,为了弥补《汉书》之类“断代史”的不足,他组织并“躬制赞序”,亲自参与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号称“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通史》在宋朝时失传。
萧衍最为熟知的就是“舍身出家”。他曾经四次把自己作为一个高价的“物件”施舍给了寺庙,由群臣出钱将其“赎回”到尘世间,因此他也有个佛号叫“皇帝菩萨”。萧衍认同《楞伽经》《涅槃经》等经典佛经中“食肉者断大慈种”之说,主张全面素食,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就是从他开始(藏传佛家不在探讨之列),甚至后来祭祀宗庙的时候也都不杀三牲(猪牛羊),而要用蔬菜代替。也就是说,他不但自己吃素,让僧侣和臣民吃素,连神明和祖宗也要戒荤。
萧衍在佛教理论方面成绩颇丰,他著述了数百卷佛学著作。同时,他对道教和儒学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因果”融汇到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有萧衍的身体力行,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南朝梁。
萧衍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并且很注重对画家的培养,被誉为“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就颇受萧衍的赏识。萧衍的儿子很多被他派驻到京师之外驻守,为了缓解对孩子的思念,他命张僧繇画了诸子的肖像悬挂在居室。
张僧繇曾经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形神兼备,可惜都没有画上眼睛。众人感到惋惜,请他补画,却被告之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众人不信,认为时推脱之词,于是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为两条龙轻轻一点,结果刹那间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破壁腾空,而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后来比喻在文章关键处加上精彩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萧衍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不仅能演奏,而且创作了不少新曲,包括朝廷所用的礼乐和佛教的正乐。此外,他还创造了一些校正音准的器具。
萧衍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理论家。他认为书法的用笔与取势要辩证统一,“纯骨无肉,纯肉无力”,应该“肥瘦相和,骨力相称”,总结出了书法十二意,即“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其内容涉及用笔、结构、章法等诸多方面,比前代著作更为全面具体。这些理论体现在他为后世留下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四部书法著作中。
萧衍算得上是一个博学多才、宽厚仁义、体恤臣民、亲政勤勉的好皇帝。可惜他对待宗室和大臣过于宽仁,甚至是骄纵,执政后期疏于对权力的把控,被侯景所乘,最终被叛臣侯景围困在皇宫,最终饿死,令人扼腕。后世对他整体评价虽然并不一致(任何一位皇帝可能都是如此),但都认可他的才华,以及执政前期的奋发有为。造成悲剧结果的两个主要原因也都得以总结:一是过于信佛,疏于朝政。持这个观点的以韩愈为代表,他在《论佛骨表》中说“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二是忠奸不分,重用小人(主要指侯景)。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为魏征,他在《梁书》中写到“开门揖盗,弃好即仇,衅起萧墙,祸成戎羯,身殒非命,灾被亿兆。”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令人难以把握,学者和史官都选择了忽略。这就是接班人的选择。
萧衍称帝当年就把两岁的长子萧统立为太子,萧统以仁德而闻名,深受朝野及百姓爱戴。他才华横溢,博览群书,成年之后以太子自尊广纳人才对历代诗文进行整理,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七百余首,编撰为文选,因为他谥号“昭明”,文选被称为《昭明文选》。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后世形成了专门研究《昭明文选》的“选学”,只是没有“红学”知名。
可惜萧统在30岁的时候因病英年早逝,也有说是因“蜡鹅厌祷”导致萧统抑郁而终。“厌祷”就是“巫蛊”,是利用某物对某人下咒的一种巫术,史上最著名的“巫蛊之祸”是发生在汉武帝暮年,直接导致太子被杀,皇后自尽。
公元526年,萧统的生母丁贵嫔去世后,梁武帝的亲信宦官为了渔利,谎说一块墓地既能安葬丁贵嫔又能对梁武帝有利。梁武帝听信之后,命令萧统更换已经选好的墓地,这样葬礼就比较仓促,没来得及堪舆。事后有道士勘验了风水,认为这块墓地不利于长子,破解之法是在坟地东边埋进蜡鹅以及其他相关物件。之所以埋在坟东,是在八卦方位里,东方是震卦的方位,而震卦代表长子。缺乏政治敏感性的萧统埋下了腊鹅,却没有禀报父亲萧衍。此后不久萧衍得了一场病,有一个不受萧统重用的宦官鲍邈之借机陷害萧统,说梁武帝的病是萧统埋下腊鹅,厌祷而来。当腊鹅被挖出的时候,年过60的梁武帝十分愤怒,认为萧统真的是要诅咒自己早死,他处死了勘验风水的道士,还准备追究萧统的罪责,辛亏宰相徐勉苦苦进谏,这才作罢。不过隔阂已经产生,萧统心怀冤屈又无法自证清白,26岁正值壮年的萧统病倒了,一直没有彻底恢复,最终在公元531年病逝。
萧统死后,萧衍有两个选择,一是立萧统的儿子为“皇太孙”,一是立萧统的弟弟为“太子”。立萧统之子,属于“立幼”,可能会出现“君少臣强”的局面;立萧统之弟,属于“非嫡”。可能名不正言不顺。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选哪一个都有道理,同时又都没道理。鉴于前一个朝代齐,立了年幼的皇太孙而丢了江山,所以萧统去世后,梁武帝经过两个多月的权衡,最终决定立自己的三子萧纲为太子。
萧衍一共有8个儿子,为什么长子去世后,没有立次子,而是跳到三子呢?这是因为次子萧综(后来叛出南梁后改名萧赞)的母亲吴淑媛本来是萧宝卷的后宫,被萧衍收下后,6个月就产子,是前朝废帝萧宝卷的遗腹子,自然不能继承帝位。
因为萧统这个长子去世,后面的所有儿子都觉得自己有即位的权利,所以在萧衍被侯景软禁饿死后,才出现“数帝并立”,并最终被陈霸先篡位。
失去王朝当然痛心,但是易地而处,面对立嫡还是立长,萧衍没有绝对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