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誉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地位无与伦比。
在《史记 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事件,这在历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蔺相如在这次事件中却遭遇了相当的失败。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在“完璧归赵”事件中,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秦王对玉璧的兴趣,然而,实际上玉璧只是一个借口。
秦昭王此举的目的并非真的想得到玉璧,而是为了试探赵国,他更关心的是对方的反应。秦国并不真心希望赵国割让城池,而是想通过这个事件来评估赵国的反应。弱国往往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而蔺相如在秦宫表现得强硬,表示就算实力不及,赵国也不会轻易退让,即便是面对一块玉璧。
他故意将玉碎的举动看似是威胁,实际上是一场刻意的表演。
然而,当和氏璧最终被送回赵国后,蔺相如的外交使命却彻底失败,而且是彻底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他的表演给了秦国一次光明磊落地侵犯赵国边境的机会。当然,从蔺相如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的利大于弊。
在故事的结尾,“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这反映出了事情按照秦国的意愿发展,为他们的阴谋得逞而笑。失败的原因其实相当简单:秦王是一国之君,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对赵王的承诺,更是政治博弈中的整体利益。他将怒火压抑下来,但这只是表面,秦国的爆发将更加猛烈。
两年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无疑是完璧归赵事件的真正结局。从国家利益与尊严的角度来看,赵国这次的外交行动可谓一败涂地。赵国君臣对秦国的态度表露无遗,他们既害怕秦国,又不敢得罪,蔺相如在谈交换城池的时候言辞强硬,但在怒斥秦王时却表示赵国君臣害怕秦国,这种矛盾心态也让赵国暴露了底牌。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看待这一事件,当时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完璧”事件发生时,秦赵都是强国。秦国势头正盛,而赵国虽有所衰弱,但“瘦死骆驼比马大”,仍具备相当的实力,尤其是两国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赵国两次联军破秦,赢得了胜利。
秦国之所以故意提出这么荒谬的交换条件,实际上是为了探明赵国的真实情况。然而,赵国在内乱等问题的影响下,未能识破秦国的真正目的,反而表现得胆怯,一览底牌。这时,赵国应该直接回绝这个不切实际的提议,继续保持对秦国的神秘感。但蔺相如在交涉中的表现,使得秦国更加了解了赵国的实际情况。
《史记》正是这样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当历史的烟尘散去,留下的是关于生活的智慧。《项羽本纪》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慕虚荣,《高祖本纪》教导我们在利益面前不应期望真正的情谊,《淮阴侯列传》传达给我们“成大事,必隐忍”的道理。司马迁的《史记》用生动的笔法,小说的口吻,串联起了上古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3000多年历史,将人类的兴衰荣辱呈现得淋漓尽致。
读起来既有趣味横生,轻松易懂,又能了解历史、洞悉人性。数千年的兴亡,成千上万人的喜怒哀乐,在《史记》中一页页展现,让我们深刻思考人类文明、信仰和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