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蔺相如完璧归赵,实际上一败涂地?《史记》有句话饱含深意,却很少有人注意
创始人
2025-08-20 01:02:22
0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誉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地位无与伦比。

在《史记 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事件,这在历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蔺相如在这次事件中却遭遇了相当的失败。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在“完璧归赵”事件中,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秦王对玉璧的兴趣,然而,实际上玉璧只是一个借口。

秦昭王此举的目的并非真的想得到玉璧,而是为了试探赵国,他更关心的是对方的反应。秦国并不真心希望赵国割让城池,而是想通过这个事件来评估赵国的反应。弱国往往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而蔺相如在秦宫表现得强硬,表示就算实力不及,赵国也不会轻易退让,即便是面对一块玉璧。

他故意将玉碎的举动看似是威胁,实际上是一场刻意的表演。

然而,当和氏璧最终被送回赵国后,蔺相如的外交使命却彻底失败,而且是彻底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他的表演给了秦国一次光明磊落地侵犯赵国边境的机会。当然,从蔺相如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的利大于弊。

在故事的结尾,“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这反映出了事情按照秦国的意愿发展,为他们的阴谋得逞而笑。失败的原因其实相当简单:秦王是一国之君,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对赵王的承诺,更是政治博弈中的整体利益。他将怒火压抑下来,但这只是表面,秦国的爆发将更加猛烈。

两年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无疑是完璧归赵事件的真正结局。从国家利益与尊严的角度来看,赵国这次的外交行动可谓一败涂地。赵国君臣对秦国的态度表露无遗,他们既害怕秦国,又不敢得罪,蔺相如在谈交换城池的时候言辞强硬,但在怒斥秦王时却表示赵国君臣害怕秦国,这种矛盾心态也让赵国暴露了底牌。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看待这一事件,当时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完璧”事件发生时,秦赵都是强国。秦国势头正盛,而赵国虽有所衰弱,但“瘦死骆驼比马大”,仍具备相当的实力,尤其是两国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赵国两次联军破秦,赢得了胜利。

秦国之所以故意提出这么荒谬的交换条件,实际上是为了探明赵国的真实情况。然而,赵国在内乱等问题的影响下,未能识破秦国的真正目的,反而表现得胆怯,一览底牌。这时,赵国应该直接回绝这个不切实际的提议,继续保持对秦国的神秘感。但蔺相如在交涉中的表现,使得秦国更加了解了赵国的实际情况。

《史记》正是这样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当历史的烟尘散去,留下的是关于生活的智慧。《项羽本纪》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慕虚荣,《高祖本纪》教导我们在利益面前不应期望真正的情谊,《淮阴侯列传》传达给我们“成大事,必隐忍”的道理。司马迁的《史记》用生动的笔法,小说的口吻,串联起了上古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3000多年历史,将人类的兴衰荣辱呈现得淋漓尽致。

读起来既有趣味横生,轻松易懂,又能了解历史、洞悉人性。数千年的兴亡,成千上万人的喜怒哀乐,在《史记》中一页页展现,让我们深刻思考人类文明、信仰和生死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其实没有什么宋朝以后我们就发生了接连被外族入侵并且入主中原的现象。其实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是一直处...
原创 安... 一种观点认为,颠锋时期的楚国连安徽,河南,江苏,浙江都是楚国的地盘,后面被白起占领都城,楚国就丢掉了...
原创 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是一个金戈铁马,人才辈出,斗智斗勇的时期。在三国这部历史大戏中...
原创 龙... 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龙宫吗?1992年,浙江山村发现了一处不同寻常的水潭,据说水底下有一座千年宫殿,这究...
原创 浅... 文|多芬奇 编辑|多芬奇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密不可分。本...
原创 南... 网上有一种说法,将中国的古代有三个帝国时代,即中华第一帝国秦汉时代,中华第二帝国隋唐时代,中华第三帝...
原创 朱... 前言:公元1538年,明世宗朱厚熜在太庙举行祭祀仪式,亲手更改了先祖朱棣的庙号。这一场景似乎平淡无奇...
原创 清... 清朝这个朝代因为是少数民族当政的一个朝代,所以这个朝代的着装风俗有很多是与传统的汉人着装是有些不同的...
原创 爱... 文|青丘 编辑|海蓝宝 爱德华四世的统治期达二十三年 ,1483年因得伤寒去世,王位传给12岁的继承...
原创 法... 穿越迷雾,窥探清朝:那些被遗忘的真相与我们的梦幻泡影 在时光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瞬间,让人心生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