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元年(1368年),孔克俭父子孔希学赴南京觐见明太祖,这是孔子家族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洪武六年,孔希学再次进京拜见明太祖,两人又进行了一次谈话。洪武元年、六年,孔克俭父子将与明太祖的对话刻成碑立于府中。现仍保存于衍圣宫(今孔府)。史家将其记为“朱元璋与孔克俭、孔希学对话碑”。
洪武武神年间,11月14日上午,宣圣第五十五代孔克俭被封为炎圣。他带着文武百官到金申殿去领圣旨:“老学者,过来一下,你几岁了?”他对他说:“五十三岁了。”他对他说:“我觉得你是一个有福气、幸福的男人,我不委托你做任何事。你经常和孩子一起写书。我觉得他也是一个心地善良、已婚的男人。”祖宗留下的良法,如果你的家族不学习,你怎么能用它呢?你不要再偷懒了。这对一个好人来说并不好。”二十日,至金神殿西廊道:“曲阜金标归去,十四日主下圣旨,我将备详述。”
所谓“不托任务”,就是不给孔克俭委以公务。从明太祖的话来看,他对孔克俭并无礼遇,因为“秀才”二字是元代学者的统称,而孔克俭是元末世袭的公爵,有官衔。二品,礼部尚书、侍中。历史这样的实践工作,是一般学者无法比拟的。朱教训了孔。首先,他教导孔克俭遵守祖先的法律,忠于明朝。二是教孔克俭多读书、写书,管教孔家子弟。当然,我读的、写的都是以“三纲五常”为主题的内容。由此可见,明太祖朱元璋与孔克俭的关系是紧张的。明太祖非常不喜欢孔克俭。
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曲阜的孔氏呢?
首先,元朝末年,曲阜孔氏家族的仕途颇为顺利,不少人入仕。孔克俭、孔思礼位列高官,深受元顺帝和蒙古官员的宠幸。
早在1320年代,蒙古、金朝、南宋争夺中原汉地的时候,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原审时度势,带领儒家和共商曲阜百姓投降大蒙古王勃鲁。他的子孙得以世袭曲阜令。孔子的五十世孙孔沫、孔子的五十三世孙孔叔,也因师从忽必烈或追随宋代元军而进入仕途。然而,从孔元庸投降蒙古人到忽必烈末年,曲阜孔氏做官的只有十人左右,官职较低。从元代中期开始,蒙古朝廷尊孔尊儒,对孔子的后裔也给予厚待。孔子凭借他补文功的恩德,大批孔子进入仕途,但官职仍不高,多为下品,中品极少。到了元末,也就是元顺宗时期,曲阜孔氏开始出了几位高官。
在元朝与红巾军的战争中,孔克俭站在元朝廷一边,为其建言献策。自然,他与朱元璋是对立的。朱元璋建国称帝后,孔克俭仍以患病为由拒绝赴圣旨。徐达攻克曲阜,孔克俭成为明朝俘虏。
元朝末年,面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廷意图利用燕圣公的名声控制山东,笼络汉民。孔克俭还为元朝镇压农民起义建言,试图挽救元朝的统治免于垮台。据史料记载,元廷与红巾军在大都的决战,有何太平的功劳,但他的思想肯定是出自孔克俭之手。如此看来,孔克俭为元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由于孔氏受到元朝的青睐,在元朝灭亡前迅速投降新朝,因此也会被背上奸诈、违背祖训的污名。
事实上,造反农民仍然尊敬孔子,并不仇视他的子孙。曲阜孔氏既然受到元朝的青睐,那么忠于元朝,痛恨红巾军,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就是红巾军出身的明太祖不喜欢孔氏的深层次原因。
总之,虽然曲阜孔氏的人口在明代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明朝廷对曲阜孔氏的“不问政事”的政策导致其官员数量较蒙古人大幅减少。和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