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制”款黄地珐琅彩开窗花卉麒麟纹大碗
乾隆时期(1736——1795),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瓷器披一肩岁月凝重的风尘而来,有着独特的内涵,它是紧跟着绚丽辉煌而来的,更是打造出了独特韵味,尤其是珐琅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更是高峰。珐琅彩,是清代乾隆年间最为著名的瓷器彩种。其珐琅彩瓷器在清三代瓷器中,因其精到的制艺和全面的文绘而尤为独特著名,更是清代瓷器中的珍品。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瓷胎画珐琅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用珐琅料在宫廷内第二次烧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制品不多,极为珍贵,均秘藏于宫苑。“庶民弗得一窥”。其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而深受喜爱。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是清代宫廷垄断的高档艺术品,继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都采用了最成熟的工艺,其胎骨、色釉、形制、彩料、绘画、款式,乃至烧制工艺皆为一流。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独特爱好有着直接关系,为将珐琅彩瓷之美追求到极致,帝王无不用其至极。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形态,几千年以来凝练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取向。其中,陶瓷“开光”艺术,作为陶瓷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装饰工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开光”以形状相同、大小一致、规律分布的几何框型结构,如圆形、方形、菱形等多种形式的边等,并在边框内呈现相应的纹饰。通常边框内为主题纹饰,边框外则为图案背景。陶瓷“开光”艺术与中国古典的园林“框景”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开光”也称为“开窗”。“开窗莫妙于借景”,在瓷器的表面开凿出一扇窗,具有突出主体,对比强烈,以静衬动等特点。在成型器物表面,贴上圆形或方形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白处,以色料绘花纹,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它方法施釉,高温烧成。于是,明丽清秀的绿水青山、丰富多彩的花卉草木、无忧无虑的天真婴童等皆被收纳于瓷器表面的方寸之间。
麒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用以象征祥瑞的神兽。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公兽为麒,母兽为麟。是建马的后代,其祖先为应龙。《战国策·赵策四》记载:“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 ;《礼记·礼运第九》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它们是四类动物之王,被叫做四灵)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也是五虫中的毛虫之长。(毛犊生了应龙,应龙生了麒麟,麒麟生了普通的兽类,只要是批毛的兽类,都是兽类的后裔。);《说文解字·十》记载:“麒,仁宠也,麋身龙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麒麟是仁宠,长着麋鹿的身体和龙的尾巴,有一只角);《五经异义》记载:“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麒麟位于方位中间) ;《论衡》记载:”凤凰,鸟之圣也,麒麟,兽之圣也。(麒麟是最长寿的动物)
艺术点评:
此碗敞口,弧腹,圈足。碗內及底施白釉,足部漏胎,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器形端庄大气,通体施黄釉为地,画珐琅彩工艺,满工绘花卉开窗瑞兽纹图案,纹饰精美,绘画细致,繁而不乱,寓意极好,技艺高超,陈列效果好。造型轻盈秀巧,胎质洁白细腻,釉面细润纯净,纹饰和彩丰富艳丽,画面生动逼真,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档次之高,非一般可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