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仕途的角度解读《曾国藩家书》第十六辑:
曾国藩为官清正。即使当了太子、当了宰相之后,他的生活依然非常简朴。曾国藩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而是他不想。他的理想是“内圣外王”,金钱不是他的目标。
曾国藩一生最困难的时期是他刚刚入朝为官,为翰林院七品官的时候。
曾国藩当时有多穷?他在家信中解释得很清楚。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曾国藩家书里写了什么。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3月11日,曾国藩在给父母的家信中写道:
现在情况很困难,但好在我每个月能凑到15000元公房,靠外面借一点就可以维持收支平衡。首都的钱比外面的更活跃。
意思是:当前经济形势十分困难。幸运的是,我每个月可以收取15000元的公租。靠着一些外面的借钱,我就能生存下去。资金在首都流动较快,借钱比例比较平稳。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在京城的生活十分艰难。虽然他接手了长沙会馆,每个月可以收取一定的租金,但是这笔钱根本没有什么帮助。
从曾国藩在京城期间的经济状况来看,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借钱。生活艰难却还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官员,实属难得。
对于曾国藩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学界有两种看法:
一是曾国藩此时的地位很低,没有权力。就算他想赚钱,他也没有条件。
二是曾国藩立志当好官,宁愿借钱生存,也不愿想办法赚钱。
曾国藩确实不是为了赚钱而做官的。虽然这一时期他的地位很低,但在晚清的腐败官场中,他仍然有很多赚钱的机会。有两种常见的方法:
一是举办各种宴会。在当时的官场,为了赚钱,官员们会绞尽脑汁地举办各种宴会。搬新房、娶小妾、生孩子、过生日等,都会收礼,有的不怀好意的官员甚至会收一年的礼。必须庆祝两个生日。
曾国藩虽然地位低下,但仍是七品官。如果他愿意,他可以效仿这些官员,举办宴会。然而,曾国藩却觉得,靠办宴席来赚钱,是一种非常耻辱的行为。他不但自己不举办,连同事的宴会他也拒绝参加。
另一种更优雅的赚钱方式是在字画店出售你的书法作品。
曾国藩此时虽然官职不大,但毕竟是翰林院士,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另外,曾国藩的学识和书法在翰林院里都是比较出众的。他的书法作品自然没有买家。
清朝时期,一些书画商人专门向翰林官员收购书法作品,并高价出售。清朝最重视翰林出身的官员。无论是地方督抚还是重臣,大多都是从翰林出身的官员中选拔出来的。曾国藩作为翰林,潜力无限。只要他愿意,他的书法作品也可以出售。一个很好的价格。
然而,曾国藩拒绝了这种赚钱方式。
这也是曾国藩成为名臣的原因。即使在很穷的时候,即使靠借钱,他也不会让自己被金钱所困。这样的官员在清朝是非常罕见的。这就是曾国藩与平庸官员的区别。
更多关于曾国藩为官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链接订阅《曾国藩为官秘技:升官之道》。 (提示:文章已受全网保护,如有抄袭、转载请谨慎,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损失。)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