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公众讲座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国际研学中心开讲。
讲座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张杰开讲,由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学会会长杨建武主持。
讲座从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的形势;文化资产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保护遗产传承特色;历史街区、厂区的保护与更新四个方面,探寻历史城市中的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可在良渚古城视频号、微博号;良渚博物院微博号观看回放。
公众讲座
《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复兴》
01
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的形势
我国历史城市的保护从制度可以追溯到1982年,那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的《文物法》也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两条看起来简单,但直到今天其内涵仍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向。我国陆续出了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然后又不分批次公布了一些,直到今天有全国有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过去40年历史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过去40年间,我国走过了一段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所以绝大部分城市都有经历了建设用地的显著扩张。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城市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密。很多自然和文化景观特色突出的城市面临巨大的挑战。很多名胜古迹本来是面向和谐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的,但失序的城市建设不断地压缩着它们的周边环境,甚至威胁到这些遗产本身。
在过去30、40年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也走过了一些弯路。比如说以保护的名义,拆了一些不该拆的城市片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由于很多城市在保护方面的方向并不十分明确,拆真建假时有出现。历史的东西有点陈旧,有点衰败,但它们是真实的历史过程留给我们的。而今天这样一些假古董可能会赚得一些旅游收入,但也可能会被社会所冷落。我们欣慰地看到,今天广大的群众对假古董的现象越来越看不上。
城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活态性,相比单体的文物建筑来说,历史城市、街区更多地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对它们的保护离不开创造性地利用。
02
文化资产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保护文化资产即是一个伟大事业,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型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正如生态是一个绿色设施一样,它和发展密切相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我们的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50%。现代服务业就是三产的重要一部分。其次,我国的人均GDP已过一万美元,还有人均的教育、文化消费的开支占的比例也都达到了有一个门槛的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创意经济成为很多发达城市的发展方向,比如“设计之都”现在是很多城市争创的称号。上海相关的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值超将两万亿元,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何以形成这样的状态呢?有的学者通过对北美、欧洲等发达城市的经济创意的研究,发现创产业发达的城市聚集着大量的创意阶层,而这一阶层的出现又与城市的一系列软硬件特征关联在一起,这就是最近十年左右做城市保护的人常接触的一本书:《场景》。
今天的高质量发展塑造了我称之为“柔性的城市”,这里城市的功能越来越混合。
03
保护遗产传承特色
最近国家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了“要素全囊括,空间全覆盖”这样一个总体的要求。这两句话概括了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留给我们的遗产的总体状况。中国人讲天地人三才合一。我们传统的人居环境包括:山川形胜,城邑,镇村、农田等,构成了一个完整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文化景观体系。我认为,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没有纯粹的自然景观,因为我们每一寸土地都被文化浸润和塑造过。在这样一个领土上,遗产保护有必要做到空间全覆盖。
所以,中国历史城市保护必须有区域的视野,必须面向城市的整个行政区域。
当然,历史城市的保护核心还是古城。首先要保护城市的轮廓,在我国很多规模小一点的城市还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城格局。即使像广州这样一个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把城墙拆了的城市,依然可以通过现在的街巷格局读出城市格局演变的过程,它们也是保护城市的轮廓和格局重要的方面。
水系是城市格局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广州古城曾经有“六脉皆通海”的说法。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很多历史水系被覆盖掉了。本世纪初,我们在开展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时,就建议将历史水系改成绿地系统或者加以恢复。广州在这一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因为中华文化和自然的关系,文化景观的保护是我国历史城市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会涉及很大空间尺度。我们知道昆明有一个大观楼,它其实是昆明古城的山水脉络的延伸。要将大观楼与古城的圆通山予以整体保护。另外,还要对城市的历史城区的整体结构加以保护,比如说承德的山庄和八庙的关系密切,不能隔离。
历史街区是现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街区基础设施差、人口拥挤、房屋破旧,产区复制。对它们的保护提升需要大量的投入。现在全国有历史文化街区1200多片,它们是今天我们在中国历史城市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古老历史的主要载体。
还有就是非遗的保护,我国是世界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这与我们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有关系。今天无论是打卡经济、文化消费还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都与非遗有太多的关系,当然非遗更为方兴未艾的文创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04
历史街区、厂区的保护与更新
国家的城市更新战略中有四大类型对象,其中“老旧厂区”“老旧街区”涉及文化保护传承、功能与环境综合提质。那么如何实现文化传承、绿色更新的双重目标?
国家要求城市更新不能大拆大建,这与绿色低碳有天然关联。在我国,碳排大概一半源自城市建设领域,这一半里面建材生产到施工又占30%多。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能多再利用一块旧砖,我们就少排了一块砖的碳。今天,对老建筑、老材料的再利用是低碳发展的先手棋。如果我们能够将遗产保护好,并加以高效地利用,发挥它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将是国家双碳战略的重大贡献。今天,我们也有理论基础,也有条件把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和低碳发展这三个目标结合在一起。
本文节选自该公众讲座《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复兴》整理文稿
来源: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