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黄河泛滥伤及百姓,清廷采取了哪些办法治理黄河?
创始人
2024-11-03 05:38:01
0

原标题:为防止黄河泛滥伤及百姓,清廷采取了哪些办法治理黄河?

众所周知,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同样,黄河也给两岸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黄河决堤事件时常发生,而每次溃堤都会摧毁两岸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时间来到清代,清朝统治者在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后,随即便投入到对黄河的治理活动中去。那么清廷为此,都曾经付出过哪些努力呢?

全面治理河道

在谈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白黄河究竟为什么会溃堤。导致黄河溃堤的主要因素,即黄河两岸周边地区的生态在漫长时间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上游的大量泥沙会随着水流被带入下游,下游的河床也因此被层层垫高,最终突破水位线造成溃堤。

然而恢复黄河及其周边地区的绿色生态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长年累月的建设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了应对黄河溃堤的风险,明朝曾尝试过疏通黄河底部的泥沙。这样做的好处虽然显而易见,但实行起来却极其困难。在明廷付出大量人力和财力予以施行后,却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果。

公元1677年,康熙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揽治水事宜。靳辅在对黄河进行全面考察后,提出应当对黄河上、中、下游进行全面治理。由此,康熙朝的治河大工程开始全面启动。

实际上在靳辅走马上任之前,清廷、乃至前代封建王朝治理黄河通常都以疏通漕运通道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朝廷更加重视的是漕运问题,而并不是真心实切的想要将黄河彻底治理好。

而但但只治理漕运,无非是治标而不治本,再次溃堤的风险也随时会重现。一旦漕运再次堵塞、黄河再次决堤,朝廷则要投入更多的财政支出来修缮黄河水利。这样下去,治理黄河反而成为了一个无底洞,而且是"吃力不讨好"的鸡肋工程。

提高堤坝高度,强化堤坝工程强度

黄河之所以会溃堤,与上文所提及的水势过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样也与两岸堤坝过低和过于脆弱有着极大关联。因此为了减少决堤的风险,清廷不惜一切成本,在明代的堤坝工程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提高堤坝高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防黄河激流冲垮两岸的堤坝工程;同时也是为了加大黄河水流,以此来起到冲刷河床沉淀多年的泥沙的作用。这一方案其实并非是靳辅率先提出,早在夏代之时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观点,明末的治河名臣潘季驯由对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实践,靳辅在"束水攻沙"方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对此,清华大学的土木水利学院的王兆印教授在《束水攻沙还是宽河滞沙?治黄两千年之争,谁是谁非?》一文中曾提到:

……根据黄河多沙、洪水陡升陡降、河床严重淤积、堤防失修的状况,把疏导与"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结合起来……

靳辅虽然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并采纳了"束水攻沙"的方案,但却并未仅仅局限于此。因此在高筑堤坝的同时,他又在上游修建了水坝,以此来控制黄河水的流量。一旦发生大洪水,水坝则可以有效缓解下游的压力。如此双管齐下,再加上同时与其他治水方案同步实施,清廷收获了颇为可观的治理成效。

完善河工组织,强化对黄河的"监控"及应变反应

无论是对河道的治理还是强化堤坝,这都只能够降低黄河决堤殃民的概率,但却不能根本上消除黄河决堤的可能性。为此,清廷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方式。一旦黄河真的再次决堤,那么这套应急机制即可以快速响应,从而将决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清廷的具体做法是建立河兵这一特殊组织,职责就是为了守护黄河河道的安全。对此,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的宋先通硕士在《明清时期黄运两河河工组织研究述评》一文中曾经提到:

……河兵制在康熙年间正式设立,并逐渐取代河工夫役成为治河的主要力量,河兵制因其特殊性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虽然河兵制的出现有效完善了应对黄河决堤的应急机制,但是该制度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自清朝中期开始,河兵的人数就出现了明显的激增。但相比之下,河兵的效率却并未因此得到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河兵已经成了滋生腐败和培养冗官的土壤。

随着河兵制被贪污腐败之风侵袭,一些真正掌握了治理黄河方法和世代从事河兵一职的技术人才们反而无法进入这一行业。这也就意味着,自清初以来建立起来的河兵制已经无法发挥其原有的、预想中的效果,这对有效治理黄河并防止及决堤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需要承认的是,清代的治河工程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明朝所遗留下来的治河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二者之间还存在着类似"传承"的关系。正是有了前人不断实践和失败的经验,才能够增大后人治河的成功概率。

但是,清代的治河工程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虽然清廷以疏通黄河整条水道为治理的核心宗旨,但却没有意识到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才是导致黄河频频决堤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够从源头解决问题,那么黄河决堤的风险就会永远存在。

不管怎么说,清廷在清代前中期所进行的黄河治理工程,确实起到了许多积极影响并收获了很多成果。在治河工程基本完成后,黄河在几十年里都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有效保护了黄河两岸地区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推动黄河两岸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束水攻沙还是宽河滞沙?治黄两千年之争,谁是谁非?》,王兆印、王春红著

【2】《明清时期黄运两河河工组织研究述评》,宋先通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假... 如果当初我选择另一条路,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是当我们面临困境或是结果不甚如意的时候,常常会做的假设。...
原创 年... 在大清朝历史上,雍正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勤劳皇帝。 或许也是为了洗刷当年九子夺嫡时所引发的争议,他一生都...
专家学者齐聚杭州 共探章太炎学... 中新网杭州10月19日电(曹丹)10月19日,章太炎研究中心第二届小型学术工作坊暨《章太炎研究》集刊...
原创 原... 1912年2月12日当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在故宫宣读完退位诏书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终结,清朝的...
原创 这... 在我国历史上,我们听过太多的灵异事件,在这些事件当中,有许多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传说。正是因为人们对于...
原创 吕... 山东六国的遗民都在翘首以盼,嬴政不是子楚的儿子,而是吕不韦的儿子。那秦灭六国便不存在了,变成了六国灭...
原创 溥... 提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不会陌生吧。 一方面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是王...
原创 爱... 《清史稿》:“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是非论定...
原创 万... 万里茶道:从商贸古道到茶叶赋能的时代效应 作者/孙树恒 一、“片叶度关山——石头记万里茶路中国行(2...
原创 传... 说起“丹书铁券”,经常看小说演义或者是古装电视剧的想必都不会陌生,理论上来说拥有了这个东西那可真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