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公务员从古至今都是很多读书人的理想,从现在考公的热度就可想而知在古代考取功名对读书人的吸引力有多大,以至于出现了像“孔乙己”一样考了一辈子连个秀才也没考中的人;也出现了类似“范进”一样,考了大半辈子才考中了个举人的人。
考取功名让古代的读书人为之着迷、为之疯狂!大家这么看中功名,自然是看中考取功名后当官的优厚待遇,那么,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你知道清朝的一品大员的俸禄是多少吗?
清朝的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每一品又分为“正副”两个等级,分别为“正一品”和“从一品”,其实不管是正的还是从的,在官阶和待遇上都没有太大区别。
文职正一品官员一般有太师、太傅、太保和殿阁大学士;武职正一品官员则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和绥远将军这类的职务。
要想成为正一品的朝廷大员可是相当不容易的,据说整个清朝的正一品大员,在清朝296年的历史中总共只有七个,因此,正一品大员的待遇是非高的,具体有哪些待遇的呢?
一、俸禄
清朝官员的俸禄分两种,一种是正俸,另一种是恩俸。
顾名思义,正俸就是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恩俸就是皇帝赏赐的额外奖金,有时皇帝的一个恩俸可能就是几个月的俸禄。但一般来说,三品以下的官员,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是没机会接触皇帝并拿到恩俸的。
清朝正一品官员每年的俸禄是白银180两加禄米180斛。为什么俸禄是银子加粮食呢?古代候闹饥荒的时候有钱可能也买不到粮食,因此粮食比钱更实用,而且古代的物价也比较低,能用到钱的地方并不多。所以清朝官员们的俸禄是由银子和粮食组成的。
清朝一斛大约相当于现在130斤,一两白银按照现在的购买力来看相当于170元人民币,那么正一品大员一年的工资就是30600元外加23400斤粮食,这样算下来,清朝正一品大员一个月的薪水才2550元。
在现在看来似乎少得可怜,但要知道在清代,10两银子就够一个普通人家过一年了,所以年俸180两白银,也不算少了。
但作为一品大员,他们的生活开支远比普通人高的多,除了要养活自己一家老小之外,还要给家里的众多仆人、幕僚支付薪水,这样算下来,180两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清朝官员的贪腐情况比较严重。
二、各种孝敬收入
各种孝敬收入包括碳敬、冰敬、节敬、年敬等。
所谓碳敬,简单来说就是送给上司冬天用来烧炭取暖的钱,对应的冰敬就是送给上司夏天购买冰块纳凉的钱(这些冰块需要在冬天就收集好并存储在地窖里,因此成本很高,一般普通百姓消费不起);除此之外,还有节敬、年敬(即逢年过节送给官员的节礼)。
一般上司帮你办了几件事,你就要根据事情的次数、难度相应的孝敬相应的银两。
官做得越大,权力越多,收到的孝敬也就越高,因此才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上爬。
三、廉洁银
康熙年间的很多官员开始借贷国库的钱,并且借了不还,到了雍正年间,白银的购买力下降,官员贪腐现象越来越严重。
于是雍正发设立了“廉洁银”制度,如果七品(含)以上的官员钱不够花,朝廷就会发钱补贴,鼓励官员廉洁,故称为“廉洁银”。
这个廉洁银一开始还只是一点点,但到了后期却越来越大,甚至是超过了俸禄的十倍甚至百倍!以当时直隶总督为例,年俸180两,但廉洁银居然有2300两,是俸禄的近13倍!
这些巨额的廉洁银是怎么来的呢?朝廷从地方征收了大量的税银用以给这些官员发放廉洁银。这样做的结果是地方越来越穷,有些九品芝麻官甚至一个月的俸禄只有5两银子,还不够一家子老小及家丁的日常开销。
可以说清朝的一品大员富得流油,而地方小官却快穷的揭不开锅了。
四、府宅
按照清朝的规定,正一品官员可以分到一座位于市中心的不少于20间房屋的四合院,即使在清朝,这也是价值千金!
五、医疗及其他福利
清朝一品官员生病,基本上是不用花钱的,朝廷每年都会给一品以上的官员定做官服。可以说一品官员平时基本上没什么可花钱的地方。
六、退休待遇
对于清朝的正一品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比在岗时一点也不少。而部分有特殊贡献的正一品官员,退休后的待遇甚至比在岗时还高!
另外,正一品官员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也享有特权。古代普通百姓想要考中状元,必须要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十年寒窗苦读才有机会一搏。
但清朝的正一品官员的子女,他们从小就可以上国子监读书,享受当时最好的教育,学成之后,还能免去乡试,直接就参加会试。
七、其他隐性福利
清朝的一品官员一般都会给自己的一些亲戚安排职务,皇帝也会出于拉拢的目的给一品大员的亲朋安排较好的职位。因此一品大员更容易构建自己的关系网,即便自己退休了,这些亲信仍然可以保证自己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最后汇总一下清朝各级官员的待遇:
一品官员年俸180两银子,禄米180斛,养廉银16000两,年收入约合290万左右;
二品官员的年收入约合236万左右;
三品官员的年收入约合112万左右,这三等官员是属于年收入过百万的一批人;
六品官员的年收入约合25万左右;
七、八、九品的芝麻小官,年收入就只有可怜的几万块了。
另外,清朝时期北京的房价也没现在这么高攀。据现存资料显示,乾隆十三年,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长安街南,新华门与和平门之间)四间瓦房的价格为70两银子,因此清朝的高官们个个都住豪宅,当时的房价确实不高,凭他们合理收入完全负担得起。
一品高官虽然在经济、权力各方面,都具有很强大的诱惑力,但是由于身居要职,这些官员也比其他人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果不小心站错队,轻则革职,重则斩首。因此在清朝,要成为一品官员不容易,要在一品官位上稳坐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