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李世民与一众名臣的治理下,确实有过欣欣向荣的时期,但唐太宗在晚年时期并没有像贞观之初一样,能够从谏如流,看着自己开创的盛世,他难免有些自满,也开始闭目塞听,贪图享乐。
晚年的他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了仁寿宫、洛阳宫等十几座宫殿,面对大臣的劝谏,李世民甚至还说出“百姓无事则骄逸”的歪理,只有让他们进行劳役,才能够让他们没有心思乱想,才利于统治。
他也开始迷恋财物,追求享受,甚至还开始亲小人,远贤臣,无事兴兵。谏臣刘洎曾在自己病重时,背地里说了太宗可能活不了的话,唐太宗便给他安上了想要操纵朝廷大权的罪名,逼迫他自杀了。
一向直言直语的魏征,写了《十渐不克终疏》来直接批评太宗不能像以前那样理政,还多次提醒他要善始善终。但晚年的太宗也颇为固执,尽管他每次都会表示虚心听从,但也只是稍稍收敛。
魏征死时,唐太宗对魏征极尽哀荣,还将其列为二十四功臣之一,画像入凌烟阁。
但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后,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过的人才也被卷入其中,李世民非常恼火,怀疑他结党营私,他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的婚约。李世民对待已死之人都是如此态度,此后进谏的人也不敢随意开口了。
之后,李世民决定亲征高丽,尽管还有房玄龄等老臣劝谏,说此举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但一心想要扬威立名的唐太宗不愿听从建议,执意亲征,还因此大发雷霆,群臣只得作罢。
因为高句丽进入冬季,粮草不足,唐太宗无奈班师回朝,十分懊悔地叹道:“魏征如果还在,一定不会让我去亲征。”重新为魏征树起了墓碑。此后太宗长病不起,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魏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重要,如果唐太宗能够从一而终地采纳魏征的建议,也许贞观之治能延续更久。那么,魏征是如何与太宗相处,让太宗还要对其敬畏三分的?
其实,李世民与魏征能够谱写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话,离不开双方的彼此配合与互相理解。。
据《贞观政要》的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言多达数十余万条,连皇帝本人都敢直接批评。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女儿长乐公主备受宠爱,在为她操办婚事的时候,李世民为她安排的规格甚至打算高过她的姑姑。
群臣为了讨好李世民,纷纷出言支持,只有魏征力排众议,说此举不合礼数,会招致后世的非议。李世民怒气冲冲地回到寝宫,长孙皇后听闻此事后,却祝贺李世民能有这样一位真正为他着想的社稷之臣,随后,李世民听从了魏征的建议,依言照办。
李世民东巡洛阳的时候,因官吏安排的食宿不合心意,便对他们大加斥责。魏征直言不讳,将李世民与当初来到此地强制百姓上贡的隋炀帝杨广类比,让李世民十分惭愧。
李世民有时甚至会对魏征有些惧怕,一次,有人向太宗进献了一只鹞鹰,太宗十分喜爱,捧在手中赏玩。恰好魏征有事前来,太宗慌忙将其揣入袖中。
这一幕被魏征看到,魏征不动声色,硬是禀报了数个时辰,太宗也不敢拿出鹞鹰来,等到魏征离开后。太宗慌忙再看,袖中的鹞鹰早已断了气。由此可见,太宗对魏征可谓是敬畏三分。
而魏征本人的品行,谁也挑不出毛病来。在李世民即位之初,有些人上书要求人主必须威权独运,有些人还说要调兵扬武,威震四夷,只有魏征上书,要求与民生息。
一生节俭的他去世后,李世民打算为他按一品官员的规格进行厚葬,却被魏征妻子裴氏说有违背魏征意愿,仅用白布和小车将其送入昭陵。
明君与良臣之间的彼此信任,才是魏征能够助力唐朝有了贞观之治的原因。尽管李世民有时也对言辞激烈的魏征难以接受,但他毕竟能够意识到魏征所说都是肺腑之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多数采纳,而魏征本人也说,自己敢于“数犯龙鳞”,也是因为太宗的开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