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创始人
2025-05-29 12:32:12
0

原标题: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少数民族一直是历代王朝的重要政治问题,与汉族的同化过程是一样的。少数民族究竟是怎样同化的,并且其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南方的少数民族的汉化,可以从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中看得出来。

一、“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是汉化过程

1、民族关系是逐渐斗争和融合的过程

中国在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单个的民族国家,不过随着国家领域的扩张,民族关系向外衍生,随后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地域关系。

随后在国家的发展中,地域关系成为了主流,但是实际的经济文化发展并没有成熟到可以承载当时的地域关系,故在后来王朝的发展中,需要对于边缘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深刻交流。

尤其是在秦汉王朝以后,促进民族关系成为了帝国统一的急迫问题(之前并没有实现过统一,所以秦汉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是尝试并且是欠缺的)。

这样的问题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中就更加明显,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因为种种原因南下,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在拓展自己的土地,就算不南下,也与中原王朝有较为激烈的资源矛盾(之前典型的就是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对于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不过当时总的一个处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处理,也就是统治者颁布一定的政策来推动社会上的民族之间的和平交流,以促进文化上的统一,最典型的民族关系就是北魏王朝的汉化和东晋时期统治者与当地南方土著的同化。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很多北方民族为了自身利益的发展和生存的必要,都随着东晋王朝的统治者迁到了南方。

之前南方虽然在名义上是西晋王朝统治,但是西晋王朝并没有在南方安置可以操控的人手,南方的主要控制还是在一些当地的土著家族,所以南迁的东晋王朝是需要与当时的土著家族大臣一定的妥协。

比如后来的客家民系(石壁现象),以及福佬民系(固始现象),都是北方迁移过来的。这样的迁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从原来的黄河流域迁移到闽南,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的,毕竟百姓只要有安稳的日子就不会进行迁移,只要爆发战争就会接着迁移。

当时爆发战争地多是在北方(政治中心,战争多爆发在所难免),故人民大多选择向南迁徙,大概在唐宋时期,原来的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已经在闽南等地形成较强的势力了。

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分布主要在闽粤赣边或闽粤交界沿海地区,是北方人民与当地人民逐渐斗争和融合的结果,最终形成的地区同化现象。

“以客家方言为最显著特征,集中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主要包括江西的赣州各县,福建龙岩市的大部分和三明市的一部分,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各县和潮州、揭阳、汕尾等地市的部分县份。”因此,在客家先民和福佬先民中,是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成分。

2、迁移涉及“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

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其实是历史上有悖事实的现象。主要是指客家先民和福佬先民的迁移。首先涉及的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是否一定要经由宁化石壁的问题。

在南方的赣闽之间,自北而南纵贯着高峻的武夷山脉,是阻碍当时北方南迁人民的阻碍之一,不过其中比较低平的隘口,是古代赣闽人民往来的路径。

并且由于后来隘口的逐渐经济发展,那几个隘口成为了必经之地。客家先民很多都是从长江流域迁移下来的,大多都是要钻武夷山的隘口。

“武夷山北段的闽赣通道主要有:今江西铅山与福建武夷山市之间的分水岭;今江西广昌与福建建宁之间的甘家隘;今江西黎川与福建光泽之间的杉关”。主要是因为自汉唐以来,这些隘口多是商人走过,路线比较放心。

但是后来随着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客家的妥协化,宁化石壁成为了南方少数民族追溯的一个重要地点。

宁化石壁是北方的隋朝和南方的陈朝在打仗过程中迁移过去的北方人民,另外在隋唐之际也迁徙了一部分人到当时的宁化境地,后来当地统治者为了方面管理,干脆强调了当地人民的宁化地方属性。但是在宁化聚集的人绝对不是完全的土著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战乱,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所以很多南方的名人在追溯自己祖先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强调,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于宁化石壁的,主要就是强调自己的祖先是北迁来的。这样的民族心理,是来源于文化优越性的心理,说明这样的心理观念已经普遍化了。

“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这个史料直接点出了,当时说自己祖先是从宁化迁过来的或者是从光州固始迁过来的,都是为了依附北方统治者,想要得到一些政治特权而已。

“固始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是因为北迁人民的迁移,尤其是一些北方民族的迁移。

当时很多南方少数民族,不管是客家还是其他民族,都是为了在北方的文化体系中寻找归属感,所以大多都会借用北方民族的名义,主要是北方大族经过自己的发展,大多都已经在当地形成较强的势力,所以很多人想要去依附。

另外,北方民族在南方可以混得下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原来中原的正统和门第观念打破南方地区的土著文化,北方大族自己占据文化上的主动权。

当时的很多南方大族在追溯时,都会向北方大族靠近,那么这样的靠近点大多都是当时北方大族经过的地点,来说明自己的归属文化位置。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单独的现象,而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反映了什么本质

1、体现了北方经济文化的优越性

北方的经济文化由于经过多年的发展,都是比较成熟的,所以相对于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来说,是出于优势地位,南方的经济文化是出于一个劣势地位,并且在前期统治者对于南方的开发并不在意,更多的是开发北方的一些地区,加重了这样的文化差距。

所以在后来北方文化渗入南方文化的过程中,北方文化的优势地位有着突出体现,在当时的南方人民心里也是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在取代了南方文化的逻辑之后,很多的南方民族依附于北方民族带来的中原门第观念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当时很多南方人的族谱之中都体现自己祖先都是北迁人民(重门第,可以溯源,南方的土著很难溯源,因为没有文化根基,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比较上容易处于劣势),并且一些南方的名人都是直接宣称,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于北方大族。

南方土著总会因为血缘、社会地位、经济文化实力等原因而产生一系列妥协。毕竟在这些方面上,南方土著的确是处于劣势,为了适应大环境,南方土著不得不做出自己的调整。

两者实际的竞争其实就是经济文化的竞争,那当时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和北方统治文化竞争吗?

当然不能,北方统治文化是儒家文化,本就经历了较长时段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在原来的南方少数土著民族文化上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南方少数土著也是需要适应当时的大环境的。故在此后的多次民族迁移,出现了“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

2、一元论”的民族体系逐渐诞生

在民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逐渐会体现出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需要一个文化逻辑点(当时主要的是儒家文化),这样的文化逻辑点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从后续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北方文化具有这样的优势性,故此在统一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北方的文化逻辑点成为了主要的。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多个民族也在寻找统一点,其中重要的统一点,就是南方的客家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追寻自己祖先的过程中,都会追到北方南迁人民,可以看出,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一种“一元论”,都是承认自己北方人的地位。

可以看出这样的文化交流以及“固始现象”,“石壁现象”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统一”。在这样的节奏下,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统一”。

三、总结

特殊的现象可以以小见大,反映到整个社会,从纵向和横向上来看都是如此。并且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都在渗透着中国自身的社会逻辑。这样的社会逻辑是南方少数民族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总的结果。

参考文献:

《晋书》

《南史》

《北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祖居地,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大岚镇隐地龙潭村的隐地自然村,原名阴地村,因为村中原有四棵...
孙犁和日记——纪念孙犁先生逝世... 孙犁先生自己不写日记,但对日记颇感兴趣,阅读颇多,购买清末民初的日记文本亦颇多。他曾夫子自道:“我一...
原创 小...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八十七)高欢(下) 上回说到,尔朱荣死后,北魏再次陷入权力真空,尔朱荣的侄子尔朱...
原创 打... 历史书上对两个时期讳莫如深,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在这段兵荒马乱、生死流离的昏暗历史...
雅利安人有多厉害?如果没有商朝... 公元前13世纪,雄霸欧亚的雅利安人正迈向新的征服目标: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大地。 作为“文明粉碎机”的他...
永远的怀念——纪念革命烈士杨敦... 【开栏的话】 潮汕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近现代以来,革命先辈们以满腔热血、铮铮铁骨,凝聚成一段段刻...
原创 1... 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在接到中国代表团后,提前从北京出发飞赴香港。 下午一点,地面...
原创 溥... 溥仪获得自由后,到北京见到自己的叔叔,为何在饭桌上留下了泪 作为清朝最后一代朝廷统治者的这个男人,他...
原创 黑... 在殖民贸易时期,黑奴贸易成为一种合法的商业活动。欧洲国家纷纷把目标市场投放到非洲这一个黑奴生产基地中...
原创 民... 1930年底的一天,陈布雷来到南京,拜会了时任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二人之前都曾在上海办报,私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