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法建交60周年
命题解读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1964年1月27日,中国同法国建交,那是两个迥异文明的美妙邂逅。60年来,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回顾古代中国对外关系,晚清、民国时期的屈辱外交和外交近代化曲折历程;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外交发展轨迹,认识当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和担当,是二轮复习中的重要专题内容。近年的高考,立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治理新秩序方面的努力与贡献做了比较完整的概括和总结。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古丝绸之路;近代以来外交体制的变化和大国外交关系成为高考命题的焦点。【知识链接】一、中法关系的演变历程
1.近代中法文明的碰撞
(1)法国是侵华较早的列强之一。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不仅获得了英美在之前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而且还获得了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的权利。(2)与英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在这次战争中,法国通过了《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掠夺了更多的侵略权益,如获得大量赔款、新开放了一一个通商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陆传教、游历、经商,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3)发动中法战争(1883-1885)随着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加强了对我国西南地区的侵略,爆发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新约》,法国侵入中国的西南地区。(4)参与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法、德等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最终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中国与法国的交往
(1)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64) 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这不仅掀开了东西方两个大国间平等交往、友好合作的崭新历史篇章,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
(2)法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1997)(3)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 俄、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视角一:【重点突破】中法建交1.20世纪50--60年代中法关系变化的原因:①美国企图控制欧洲,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②法国实力增强,开始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③中苏关系破裂;④中国外交思想的完善;⑤新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中法建交的意义:①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②有利于中国外交局面的改善;③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④有助于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法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目标⑤有利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和世界和平。3.中法关系发展的启示:①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可以友好相处;②中法关系经历的波折,也体现出改革开放的艰难与曲折;③新时期的中法关系将更好造福于世界人民,共同构筑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对国家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1.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本国利益,一切外交活动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国家间摩擦的根源。2.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还受到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形势等的影响。3.国家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敌对和战争,也有各种形式的友好往来。4.国家间关系的演变还受制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国内政治势力的斗争等。视角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
发展状况 |
西汉 |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
唐朝 |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
两宋 |
设市舶司,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
元朝 |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
明清 |
①状况: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日益萎缩。②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特点 |
|
①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贸易,占有重要地位。②原则:“厚往薄来”,“倍偿其价”③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
“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制”反映到经济上便是“朝贡贸易”中国的强大和繁荣稳定;高度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王朝 ;“厚往薄来” 的招徕政策‚(根本原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拓展延伸: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吸引周边国家来中国学习
(2)重要条件: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宋时期对外交往频繁,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3)客观条件:科技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畅通
(4)重要历史人物(张骞、玄奘、鉴真、郑和等)的贡献和探索、开拓进取、不畏艰辛的精神
拓展延伸:中外交往主要有哪些方式?
互派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使);宗教传播(如印度的佛教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随佛教传入中国);战争(如蒙古西征将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官方(如明朝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
①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③文化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拓展延伸:结合上面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试从趋势、路线、内容和方式几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
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人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④以和平交往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⑤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拓展延伸:总结古代中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的主要影响
(1)对中国:兼收并蓄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推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视角三近代中国的外交历程
视角三:近代中国的外交历程
1.晚清政府: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从“宗藩体制”外交到“条约体制”外交。
(1)中西交往中文书格式的变化。改用“照会”样式。
(2)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倡导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
(3)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77年,郭嵩焘作为清廷向外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节抵达英国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外交不断近代化。
(1)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
(2)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定了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
(3)在驻外使领馆方面,收回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
3.北洋政府:在列强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下,艰难维护民族利益。
(1)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
(2)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时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中国恢复对山东的主权。
(3)1925年五卅惨案后,广东国民政府力主“革命外交”,宣称废除不平等条约。
(4)1927年2月,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4.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收回国家主权。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
(2)1943年1月,英美与中国签订条约,此条约中中国基本废除了近代以来列强所获得的“治外法权”等一系列特权。
(3)1943年11月22—26日,美国、中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盟国会议。《开罗宣言》中规定将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归还给中国。
5.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出卖国家主权,换取美国支持内战。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视角四大国风范——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外交
1.现代中国外交历程
(1)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下的中国外交
“一边倒”(意识形态)到“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国家利益)
主要内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步入国际舞台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国际环境恶化下的中国外交
“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革命外交)与“一大片”
主要内容:反对苏联和美国霸权主义、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
(3)20世纪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下的中国外交
“一条线”,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主要内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下的中国外交
2.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变化
新的外交定位 |
由以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大国”转变为“世界大国”。这种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产物 |
新的外交风格 |
中国外交开始由“韬光养晦”向“奋发有为”转变,强调外交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新的国际角色 |
从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参与者”,到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引领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 |
1.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时代价值
(1)背景
①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
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
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突出,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
(2)时代价值
①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②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指明了未来世界发展和人类前进的方向。
2.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
(1)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4)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5)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视角五、近现代的中美关系
【重点突破】
1.中美关系恶化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
①美苏冷战的影响,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②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美国不承认新中国;
③中国巩固政权(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④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
⑤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①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对外友好关系;
③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加强了中美两国经济联系。【预测训练】
1.(2024·吉林松原·模拟预测)从明嘉靖年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到鸦片战争前夕严如熤的《洋防辑要》,这些海防论述大多以“倭寇”为假想敌,以“备倭”和“防寇”为基本着眼点。这表明()
A.天朝上国观念盛行B.倭寇长期滋扰东南沿海
C.海权意识严重滞后D.开拓海洋成为政策重点
2.(2024·湖南常德·二模)美国学者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种停滞与僵固的文化不仅存在清代,更包含整个“传统中国”。这一模式()
A.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B.开拓了国家疆土
C.体现了闭关锁国政策D.传播了中华文明
3.(2017·全国·高考真题)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4.(2022·天津·高考真题)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5.(2022·北京·高考真题)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6.(2021·山东·高考真题)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7.(2020·海南·高考真题)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8.(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 |
1952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
1953 |
1954 |
1955 |
1956 |
1957 |
|||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
41.54 |
64.61 |
80.92 |
84.72 |
109.80 |
108.65 |
104.50 |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 |
13.94 |
52.50 |
62.44 |
69.39 |
90.16 |
81.60 |
77.00 |
12.86 |
40.44 |
47.82 |
49.07 |
68.02 |
57.91 |
51.86 |
|
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 |
27.60 |
12.11 |
18.48 |
15.33 |
19.64 |
27.05 |
27.50 |
14.87 |
1.59 |
7.08 |
5.01 |
7.42 |
9.69 |
11.37 |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参考答案
1.C【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以前,伴随新航路开辟,欧洲列强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不断,而这一时期中国的海防论述却仍以“倭寇”为假想敌,以“备倭”和“防寇”为基本着眼点,而不去主动经略海洋,可见中国海权意识严重滞后,C项正确;“天朝上国”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抗倭战争胜利后,基本上肃清了倭患,排除B项;“开拓海洋成为政策重点”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可知,“中国的世界模式”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制度下周边国家要认同中国的宗主地位,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主权平等,藩属国要以“藩邦”自居,谨守“臣节”,接受中华文化和礼仪,传播了中华文明,D项正确;朝贡制度是外交制度,以政治目的为主,不重视经济利益,对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作用不大,排除A项;朝贡制度主张“怀柔远人”,不以军事入侵与兼并其他国家为目的,与”开拓了国家疆土“联系不大,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为严格限制外国人进入中国,严禁本国人前往外国,但是材料主要表述“朝贡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9年对擅自闯入长江防线的英舰人民解放军给予反击,并要求西方武装力量撤离中国。体现人民解放军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否定近代以来列强获取的在华特权,A项正确;新中国还未成立,没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制定“另起炉灶”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4.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1年,英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英国此时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是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1911~1927年,日本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有利时机;1927~1949年,美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的有利时机,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同时日本对华侵略,美国对国民党予以援助;1949~1960年,苏联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美列强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同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进行援助。因此,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为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未体现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仅凭各国对华贷款变化,无法得出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在非洲大陆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C项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与“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解析】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同列强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B正确;A是一边倒回答的问题,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回答的问题,排除。故选B。
8.(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