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决定着当时的中国命运和前途走向。当时袁绍拥兵十万,将帅如虎,谋臣似狼。相比之下,曹操的军事实力存在明显的差距,然而最终为什么以曹操的大获全胜告终?曹操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原因究竟何在?
1.袁绍——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曹操——当机立断,随机应变
官渡之战打响前夜,曹操还不慌不忙地派兵攻打刘备。
大家都问:“明公想要赢得天下不应该专心对付袁绍吗?打刘备做什么用?”
曹操回答:“袁绍不足为惧,刘备才是真正的人才,现在不灭了他,后患无穷。”
当天晚上,刘备被迫逃走投奔袁绍,曹操俘虏了关羽和刘备的妻儿,重回官渡时,军营里竟什么也没发生。
当时袁绍谋士曾劝他乘机连夜袭击曹营,袁绍竟以小儿子正在生病为由,拒绝出兵,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而在曹操出兵之前,曹操也曾断定:“袁绍虽有大志,但优柔寡断,他一定不会出兵。”
曹操在处事和看人的决断上,袁绍不可及也。
曹操
2.袁绍——急功近利,兴不义之兵
在官渡之战开始之前,袁绍谋士沮授和田丰曾对袁绍说:“现在战争连绵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国库已空无一物,税收只增不减,这是国家最大的隐患。我们应该安定人民,发展生产,然后向天子请功。”
“而后我们再用游击战和持久战来消耗曹军,不到三年,大事可成。”
沮授
可以说他们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当时的天子被曹操“控制”在许县,因此先将曹操置于不义的境地,就在战争中赢得了政治优势。
再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便可以强制弱,赢得胜利。
但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审配和郭图却极力反对。
郭图知道袁绍急功近利,且贪图名利之事,便拍着马屁说到:
“兵法说到,我方士兵十倍于敌方,就用包围的战术,五倍于敌方,就用进攻的策略,旗鼓相当那就打一架。”
“主公英明神武,拥兵十万,在各个方面岂是那曹操能够比拟的?灭他一个小曹操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吗?”
郭图
袁绍听了这话很是受用,大手一挥:打!
结局我们已知晓,袁绍犯的错也很明显了。
首先在战略上,袁绍急功近利,贪慕虚名,不听沮授和田丰二人的建议,听信郭图等人的强词夺理,不顾当下实际,必定是撞个头破血流。
其次在政治上,当时皇帝被曹操迎奉到了许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管曹操做什么事都可借着皇帝的名义,错的也是对的,反的也是正的。
要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更应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能只考虑实力是否强大,还要考虑在政治和道义上是否正确,是否在理。
袁绍公然兴兵攻打曹操就等于是兴不义之兵,师出无名,在道义上首先就败了。
袁绍
3.袁绍——指挥失误;曹操——胜券在握
其一,官渡之战刚打响时,袁绍先发制人,驻兵黎阳,派大将颜良为先锋攻击白马,又派文丑进军延津,二者以攻打白马为重点。
驻守在白马的将士刘延抵挡不住,便向曹操求救。
曹操不慌不忙,来了一个声东击西。
曹操先是大张旗鼓的带兵向北进发,做出一副要攻打延津的样子。
袁绍上当,派兵驰援延津。
曹操快要走到延津时,突然带领一队轻骑兵突袭白马,两军交战时,关羽斩颜良于马下,白马受困之事迎刃而解。
袁绍不知曹操的声东击西之策,这是袁绍指挥失误之第一误。
颜良
其二,曹操先后夺取白马和延津,官渡之战首战告捷。
曹操深知军事实力比不过袁绍,便放弃白马和延津,率兵退回官渡。一方面可以集中兵力,节约财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诱敌深入。
曹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深知在延津和白马作战对他不利,而把战场放在官渡才是首选。敌强我弱,敌进我退,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袁绍向前推进,逼近官渡,沿沙丘安营扎寨,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
袁绍不知曹操的以守为攻之策,此乃第二误。
其三,相持阶段,二者对战有来有回,袁绍和曹操相持不下。
袁绍谋臣许攸便建议袁绍留一部分兵力看住曹操,而后率兵抄小路前往许县劫持天子,则大功告成。
袁绍太过自负,不听许攸之言,发誓一定要先灭了曹操再说,于是就派刘备和刘辟在许县周边骚扰。许攸一气之下便投奔曹操去了。
结果就是,两人被曹仁打得落花流水,刘辟被杀,刘备落荒而逃。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打了败仗,自觉脸上无光又或是已察觉到袁绍必败,便借口联络刘表,溜之大吉。
与此同时,曹操联络北方乌桓的军阀,袁绍腹背受敌。
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此为第三误。
许攸
其四,许攸投靠曹操之后便提出“火烧乌巢”的计策。
曹操行事果断,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乌巢。
乌巢是袁绍的粮库,但是却没有重兵把守。曹操趁着夜色,奇袭乌巢,一把火烧了袁绍的战备物资。
曹操偷袭乌巢时,袁绍得知消息时,不听大将张郃的建议派兵支援,而是听信了郭图的谗言,派重兵攻打曹操大本营。
曹操的大本营哪是马上就能攻下的?乌巢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曹操?
张郃前方不利,后院失火,只好投降于曹操。
袁绍派轻兵救援乌巢,而后派重兵攻打官渡,曹营攻不下,乌巢又失守。
不听张郃之言,此为袁绍的第四误。
张郃
就此,刘备开溜,失了外援;许攸跑路,丢了智囊;张郃反水,折了臂膀。
袁绍大势已去,失败已成定局。
4.袁绍——不具帅才,用人失当;曹操——聚人用人,知人善任
首先来看袁绍手底下都有哪些大将和谋士。
颜良、文丑有勇;田丰、许攸有谋;沮授、郭图多智;审配、逢纪尽忠。
把他们每一个单拎出来都可辅佐君王成就一番大事业,只可惜袁绍不知“知人善任”。
袁绍贪慕虚名,只喜欢拍自己马屁之人,选人用人全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
田丰喜欢提意见,他让田丰坐牢去了;
沮授喜欢提意见,他让沮授坐冷板凳。
田丰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
不听田丰之言,贸然兴兵,失了天下。
不听沮授之言,颜良文丑被关羽斩于马下。
值得一提的是,袁绍不辨是非,听信谗言。
郭图、审配和沮授、田丰意见分歧,讨论问题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属正常。
但会议刚结束,郭图转过头就说了沮授的坏话,袁绍也立马起了疑心,立刻下令削弱了沮授的军权,并再也不听他的。
谋士之间内斗本就对执政不利,可谁曾想袁绍作为统帅竟也是如此“愚蠢”之人。
即便有颜良文丑此等大将,沮授田丰此等谋士,不懂如何运用,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相比之下,曹操手举正义的旗帜,聚集最精锐的将士,能聚人且能用人,岂有不胜的道理?
官渡之战,曹袁之争,高低之别,胜败有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