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无数打工男女奔向欢乐天地,聚起一个又一个“人山人海”,将平时打工的苦,化为逛吃的浪。
但其实,在东汉时期,巴蜀大地上的打工人脸上却洋溢着后世难以理解的快乐。无论四川博物院还是成都博物馆,出土的东汉陶俑,不管是喂猪干脏活的,还是弹琴混娱乐圈的,几乎无一例外嘴角上翘,喜笑颜开,好像天天都在放假。
家中有屋又有田
生活当然乐无边
有一说一,“天府之国”的金字招牌一开始其实是关中平原的专利,为什么后来会变成四川的代名词?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四川由此成为中原王朝的大后方兼乐土。六十年后的公元前256年,成都开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只因郡守李冰动工修筑都江堰。
西汉时,成都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东汉建立之初,蜀地之富已超过关中,“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岷之士”。
有盆地隔绝战乱的先天地理优势,有治水有方而来的优势农业条件,有岷江冲积而成的万亩沃土良田,四川人民的生活,想不富足安逸都难。
此时庄园经济兴起,百业兴旺,百工云集,百事可乐。作为当时最有前途的明星产业,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宏图。各种副业及手工业也百舸争流齐头并进,酿酒、制盐、采矿、漆器……哪一样都能赚到钱。
对当时的川人而言,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当然乐无边。于是在各种东汉陪葬陶俑的脸上,笑容几乎成了标配。而且不是轻笑、不是微笑更不是苦笑,而是大笑、是欢笑,是发自肺腑的开心的笑。
东汉打工人,不分职业,都在笑
东汉打工人的笑,不分职业,不分工种,甚至不分劳动场合。
比如一大早出门,手舞锄头开始挖地,挖着挖着突然觉得好有成就感,于是拄着锄头就开始笑了。
又比如手执铜镜服侍太太,太太脸上的胶原蛋白掉光了,还要左照右照前照后照骗自己,镜子来不及放都要先笑了再说。
又比如拿着罐子去汲水,正好碰见了隔壁家的小哥哥,不但帮忙打好了水还帮着提到门口,嘴上的笑一波还未平息,眼睛的笑一波又来侵袭。
又比如今天的任务本来是摸鱼,但到市场上逛够了,再顺便提两条鱼回去交差,还撒谎卖乖:“今天摸鱼好辛苦好辛苦哦!”
有人摸鱼就有人做鱼,陶俑里笑容最常见的当数厨师俑,今天片鱼片得漂亮,自己给自己点个饱满的赞。
此时巴蜀物资丰足,应有尽有,鸡鸭鹅猪被养得膘肥体壮,猪即便只剩了猪头,上桌都保持着眉眼弯弯的笑容。
水果甘甜,无肉不欢,再加上发明创造更是足够震撼。庖厨俑的案板上从右到左,鱼挨着甲鱼、猪头伴着羊头,羊头后是鸭子,边上则是饺子。这也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饺子雏形,被称为“天下第一饺”。
美食层出不穷,漂亮小丫鬟端到手都嫌重,“想吃你就多吃点……反正吃不完,还可以兜着走”。
从事娱乐业的,也是笑脸盈盈
吃饱喝足,接下来当然要唱歌跳舞。餐饮业发达,娱乐业也不在话下,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就算当时不是样样都有,乐队和Rap是百分百的真实存在。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的表演为主,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豪门大户家家都有几个拿得出手的笑星,比如世人皆知的击鼓说唱俑,因为真俑长驻国家博物馆,因此蜀地克隆了其完美的笑容。
而成都博物馆的俳优俑,除了头上没有帽子,右手没有鼓棒,身材更加肥胖,脸上的嬉笑几乎一模一样,还赠送一个吐舌形状。
有人喜欢曲苑杂坛,也有人喜欢丝竹管弦。从事音乐表演的打工人,当时几乎都是家族沿袭。“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吹笛抚琴,莺歌燕舞,醉复醒又醒复醉,“接着奏乐,接着舞”。
时光无尽,千年悠悠。东汉打工前辈且知焦虑脸是一日,开心笑也是一天,我等又何必时时苦着一张脸?不管何时无论何地,笑,才是王道。
文/图 程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