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种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超其他疾病以及战争自然灾害。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引发的疾病流行。
历史上形成大流行的传染病
公元前430年,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流行病,后传播至雅典、埃及和希腊,造成此次疾病流行的病原体可能是伤寒或埃博拉等其他疾病,目前仍未有定论。据推算,此次大流行造成死亡人口约2/3。
公元2世纪中期(公元164—180年),一起袭击了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的伤寒、天花、麻疹等多种瘟疫,并影响了埃及、希腊、意大利,史称安东尼瘟疫,造成约500万人死亡。
公元6世纪中叶(541年-543年)的查士丁尼鼠疫,初发于埃塞俄比亚,经过埃及和中亚大草原,然后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播,迅速蔓延至整个罗马及其他地区,随军事运动传播到非洲和意大利,并进一步蔓延至西欧地区。据估计,在此次瘟疫约3000万-5000万人死亡。
735年-737年,日本流行天花病毒造成约200万人死亡。
1346-1353年,黑死病(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东亚,沿着丝绸之路横扫中亚并进入欧洲、非洲,被认为是人类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共造成约2亿人死亡。
1520年爆发的天花,死亡人数约5600万。
1629年-1631年,意大利大鼠疫死亡人数约100万
1665年,伦敦大鼠疫死亡人数:约10万
1885年,第三次大鼠疫(中国和印度)死亡人数:约1200万
1817年-1823年,第一次霍乱大流行(也称亚洲霍乱)
1817年,第一次暴发霍乱始于印度,并蔓延至尼泊尔、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中东和俄罗斯部分地区。1827年-1923年期间发生了五次大流行,并蔓延至欧洲、美国等地区。1961年,始于印度尼西亚,蔓延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并在世界几个地方成为了地方病。目前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疫情。
1827年-1835年,第二次霍乱大流行(亚洲、欧洲、北美)
1839年-1856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全球)
1863年-1875年,第四次霍乱大流行(中东)
1881年-1886年,第五次霍乱大流行(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
1899年-1923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欧洲、亚洲、非洲)
1961年-至今,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全球)
死亡人数:前六次约100万死亡。据估计,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每年在全球造成约286万人感染,95000人死亡。目前约由13亿人面临感染风险。
18世纪末,黄热病(美国)黄热病病毒死亡人数:约10万-15万
1889年-1890年,俄罗斯流感
第一次充分描述流感大流行,根据血清学和流行病毒数据,可能是甲流A/H3N8引起的。病毒传播速度快,每年出现并持续3年。
死亡人数:在当时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
1918年-1919年,西班牙流感
这场致命的大流感起源于堪萨斯州,随着部队的调动而传播,在9个月内至少发生了3次不同的传播:
1918年春夏,造成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
1918年夏秋,造成高死亡率。
1918年-1919年冬,造成高死亡率。
死亡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至少5亿人感染,0.5-1亿人死亡
病原体:甲流(Influenza,A/H1N1)
1957年-1958年,亚洲流感
1957年12月,从中国开始,几个月内美国、英国均有报道。易引起周期性流行。
死亡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约100万-400万人死亡
病原体:甲流(Influenza,A/H2N2)
1968年-1970年,香港流感
1968年7月,始于香港,并迅速在北美及全球其他地区。传播的主要因素是从越南战争回归退伍的军人。
死亡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约100万-400万人死亡
病原体:甲流(Influenza,A/H3N2)
1981年-至今,艾滋病
死亡人数:约3500万,影响全球近4000万人。
病原体:HIV
2002年-2003年,SARS
2002年-2003年爆发期间,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等29个国家均报告了SARS-CoV感染。
死亡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813人死亡
病原体:SARS-CoV
传播途径:飞沫、直接接触、被污染物品接触
2009年-2010年,猪流感
2009年出现在墨西哥,随后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几乎同时爆发,在接下来的6周内迅速席卷全球122个国家,并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三波疫情。主要影响青少年和年轻人。
死亡人数:约57万人
病原体:甲流(Influenza,A/H1N1)
2014年-2015年,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大流行以出血热为代表,于2013年在几内亚出现,影响28000人,造成约11000人死亡。
死亡人数:约11000人
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
2015年-至今,MERS
在SARS-CoV首次出现十年后,沙特阿拉伯报告了MERS-CoV,在2012年-2020年期间,共有27个国家报告了MERS病例。50%的MERS病例是由院内传播引起的,据报道无症状至轻症的感染率为25%-50%。
死亡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866人死亡
病原体:MERS-CoV
2015年-2016,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一种鲜为人知的休眠病毒,在乌干达的恒河猴中发现。在2007年,蜜克罗尼亚有记录,随后2015年在巴西爆发,2016年以来,寨卡病毒相继在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美国蔓延,目前仍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死亡人数:53人,确诊病例71万。
2019年-至今,SARS-CoV-2
2019年12月首次报告,随后全球各地暴发,2020年3月11日WHO将新冠归为全球大流行,至今尚未结束。
死亡人数:引起近5.4亿人感染,约631万人死亡(2022年6月20日)
由此可见,人类与传染病大流行的博弈一直延续未曾间断,新发传染病和古老传染病再度肆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每隔10年到30年都会有一次新发或古老传染病的世界大流行。这不仅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对经济、社会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且这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甚至已然左右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上述资料摘引自全国体外诊断网 CAIVD来源于维润赛润资讯,作者SERION原料事业部)
个人认为,相较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三高”对人类生活及健康造成的影响,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引发的流行性疾病对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人类都可能将是毁灭性的。因为与前面几种疾病仅为个体患病不同,微生物所引发的疾病具有在人际间感染的特性,且传播速度快、扩散性极强、感染率很高,且爆发初期的几代病毒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世界范围内的地域性广阔、流动规模大和速度快,根据近几十年来全球各地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等方面来看,微生物、尤其是病毒类疾病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是生存安全的最大威胁。因此,有必要做好前瞻性研究和防范工作,以期将潜在的风险和对人类的伤害降到最低。
相关问题将另撰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