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统一中原王朝——明朝,在经历了十六个皇帝、276年的统治之后,终于宣告结束。
明朝末年,内部有党争、贪官污吏,外部有难民起义、骚乱,满洲崛起。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朱氏已无可救药,不得不灭亡。然而,这种下滑现象并非一夜之间冰冻三尺。
昏君亡国,是中国历史上不争的事实。从起义到崇祯亡王,六位皇帝都是浪子,连神也救不了他们。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16年。他极其不喜欢正常秩序所要求的程式化生活,在皇宫外建造了豹房居住。他喜欢体验带兵打仗的感觉。后在江南游览时溺水身亡,年仅30岁。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他以副业继位,礼仪之争导致朝政混乱。后来他迷上了道教。他为了段奎差点被宫女杀了,奸相燕鹏才得以幸存。长期治理。
万历皇帝朱翊钧8岁即位,在位48年。早期,政府将政事托付给张居正,国事颇有起色。然而,张居正死后,皇帝已经长大了。年轻的皇帝可以否定张居正的变法,但他无法提出治国安民的思想。 《明史》记载了与大臣们就立皇后、太子、封王等问题进行的长篇争论,以及陵墓的预建、早朝的不作为和不出席,以及派遣采矿和税务检查员来到宫殿。聚敛财物等一系列恶行。
太常帝朱常洛继位时去世。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七年。即位后,将政事交给了魏忠贤。他在后宫中用斧头、锯子干活,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木工技艺。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被认为是明朝中后期最勤政的皇帝。然而,明朝却被他毁了。虽然崇祯不能对明朝的灭亡承担全部责任,但至少可以说他是一个无能的皇帝。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皇帝朱厚熜、隆庆皇帝朱载晔、万历皇帝朱翊钧、太常皇帝朱常洛、天启皇帝朱由校、崇祯皇帝朱由检要么像万历一样消极怠惰,要么固执己见。像田七那样不堪忍受,或者像崇祯那样残暴杀气,一个比一个更无能,是明朝历史上的罪人。
这些皇帝的智商都不低。他们勇猛如正德,精明如崇祯,艺术如万历,才华如田七。他们都缺乏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明朝却被他们折磨得支离破碎。
从万历到崇祯,这个问题都找不到答案。
明代内阁制度和宦官制度是为加强皇权统治、平衡内外朝权利而建立的辅助行政制度。其决策权仍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首先,外朝的奏折由皇帝宣读,然后送到文渊阁。内阁学者以皇帝的名义拟定了意见稿。这称为“投票草案”。奏章上用墨水写了一张小纸条,呈交给皇帝。这些关于如何处理政务的意见被提交给皇帝。供皇帝决策时参考。
其次,皇帝审查内阁提交的选票后,往往不会亲自下达指示。而是将它们交给礼监和太监,由他们按照皇帝的意愿发出指示,下发给各衙门执行。这就是所谓的“红色审批”。
这种制度设计进一步分解了明朝前期和中期历代宰相的权力。内廷与外廷共同管辖,防止任何一方权利扩大。它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权力,确保他无法掌控帝国的军事和政治事务。力量消失了。然而,随着明朝进入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明朝后期,这种辅助性政府组织的弊端日益凸显,给政权带来了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危害。和边防。
万历发现,所有的官僚在国事上都显得道貌岸然,慷慨大方,但没有一个值得他信任。皇帝可以罢免和调查他不喜欢的官员,但很难提拔和消灭他喜欢的官员,因为非凡的行为会吸引很多人。批评别人、批评别人的官员,就会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当官僚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由皇帝做出最终决定。万历最好的办法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平息政局风波。
据说勤政的崇祯皇帝面临着社会的命运。他因担心上当受骗,帮助大臣入党,只好通过占卜的方式,对有司提交的多名重要职位人选做出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懒惰且平庸的。无能的皇帝是明朝官僚体制塑造的。
明朝中后期,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先有嘉靖时期的礼仪大争,后有万历时期的立太子之争。三大名案表面上是宫廷是非,但实质却与皇权统治有关。传承密切相关。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内阁部长的更迭和高层官僚的大规模人事变动。然而,这些危机和政治动荡并非出于合法的政府首脑职位竞争,与治国理民的基本国策无关。他们的全部政治意义就是官场的权力斗争。因此,明朝中后期的统治者从帝王继位中获得的不是生机与活力,而是混乱与黄昏。
明末党争中,首先是东林党与浙江党、齐党等的斗争。后来,魏忠贤的宦官势力形成了宦官党,斗争更加残酷。
天启皇帝即位后,任命了由正直的东林党人组成的内阁。然而,他很快就开始信任魏忠贤。朝政逐渐被魏忠贤及其宦官所控制,正直的东林党人受到残酷的折磨。受到迫害、杀害或被革职。崇祯皇帝即位后,惩罚了宦官魏忠贤,东林党再次掌权。然而,仅仅到崇祯二年,东林内阁就因宦官党的倾覆和反扑而垮台,宦官党重新掌控朝政。
如此迅速的人事变动,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明朝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这种情况,加上万历皇帝怠政,万历以后皇权更迭频繁,削弱了明朝应对灾难、民变、战争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政策无法延续,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崇祯皇帝曾颁布诏书,痛批:“官吏残暴,祸害民生”、“君子土豪嚣张暴虐”、“诸侯宗室暴虐”、“亲族及内外官员,造成肆意骚扰”。官僚精英依靠朝廷维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但他们也肆无忌惮地侵蚀朝廷赖以实现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无论统治政权多么强大,也难逃大厦倒塌的命运。
清康熙十八年,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指导下,《明史》开始动工。 43年后,康熙六十一年,《明史》基本编成,共310卷。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清初史学家大多认为明朝是因宦官而亡。康熙帝也没有否认明末宦官夺权与明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但他对于明朝党争对政治造成的危害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明朝的灭亡与宦官乱政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只是因素之一。把整个明朝的责任都归咎于宦官,这并不是一个现实的态度。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明代中期以来的皇帝和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