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诗人杨键最新诗集《一粒种子》首发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举行。本次活动以“对清澈的纪念”为主题,特邀诗人、小说家韩东,诗人、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诗人、图书策划人马铃薯兄弟作为对谈嘉宾,共同解读杨键诗歌中独特的精神景观,与在场的读者朋友进行了一场关于诗歌与生命本源的对话。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本书责编、凤凰诗歌出版中心负责人孙楚楚主持。


活动现场
《一粒种子》是杨键近五年最新创作完成的诗歌作品精选集,是其作为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面对世界和个体生命的变化所作出的诗性表达。作者对生命与传统精神的深度开掘,为漂泊的心灵提供了一片可供栖息的热土。诗歌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之物——一碗凉透的粥、一帖熬煎的药、一块江边的沉铁……无不富有灵性,为读者打开通往记忆深处的幽径。

韩东
韩东作为杨键多年老友与诗人同行,高度肯定了杨键的诗、画创作。他分析了杨键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核与写作动力,称杨键与绝大多数诗人的不同在于,一些诗人的写作或为功名,或为自娱,或与文学史对标,而杨键写诗是在精研自我的存在,他的关注焦点始终在对真理的追求上。正因如此,杨键的诗歌呈现出沉实有力的特质,有一种他人无法模仿的深度。韩东认为,这种将存在置于首位的生命状态,是杨键诗歌卓绝的真正根源。

傅元峰
傅元峰深入剖析了杨键诗歌力量的源泉,即其“声音发出的位置”,指出当下许多诗人的发声位置是为了服务于某个主题,因此是封闭和有限的;而杨键的声音则源自时间。这种在时间中的写作,意味着诗人必须有能力离开当下的存在,进入一种孤独状态。正是在这种孤独中,诗人才能触及本源,并与他者建立丰富的联系。傅元峰将杨键的美学归结为“一元论的世界”,无论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一粒种子,还是绘画中执着描绘的钵、芒鞋、莲花等物象,都体现了他“走向‘一’,然后得到‘多’”的哲学路径。

杨键
杨键谈及创作心得,表示自己在创作中最看重“声音”及独特语调的传达,这种“声音”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韵律,而是一种萦绕心间的内在生命力。他认为自己现在的诗歌语言变得比日常用语更日常,不再追求“像诗”,而是将注意力投向更广阔的言外之意。作为诗画双修的创作者,杨键的绘画成果在诗集中有所体现。由此,杨键分享了自己的绘画历程,坦言从2008年左右开始每日如同工匠般绘画十余小时,彼时绘画曾一度让他无法写作,直到五六年前,他实现了“写诗,同时可以画画”的状态,写诗与绘画成为其追求精神超越的同一路径的不同展现。

马铃薯兄弟
马铃薯兄弟从杨键敬畏文字的角度,谈到他对杨键新诗集的观察。认为杨键惜字如金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的严谨,也助力他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马铃薯兄弟进而分析杨键诗歌的精神取向:在强弱之间关注弱,大小之间关注小,在尊卑之间关注卑,在有用无用之间关注无用,并指出这种取向使杨键成为一位充满悲悯与人道主义情怀的诗人,也因此杨键的诗是能激起广泛共鸣的“生命之诗”,当生命个体身处焦虑时,读读杨键的诗,可获得精神的慰藉。

赵步阳
在互动环节,诗人、评论家赵步阳现场即兴发言,分享了对杨键诗歌的理解,他以杨键的《给二哥》等作品为例,指出杨键的作品无需任何解释便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直接被打动。他认为杨键诗歌的核心魅力在于,诗人沉入完全属于个体的、孤独的领域,却开掘出了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普遍诗意,这种转化能力,使杨键的诗歌具有持久动人的力量。


杨键为读者签书
编辑 | 云琪
排版 | 孙一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