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西南联大学子刘兆吉跋涉三千里采集的《送郎出征抗日歌》,以"日寇不灭莫还乡"的铿锵誓言,唱出了中华民族捍卫家园的钢铁意志。这首珍藏在《西南采风录》中的民间歌谣,既是"刚毅坚卓"联大精神的血脉传承,更是一曲穿越时空的民族壮歌。跟随作者袁帆老师的文字,我们得以走近这段珍贵的抗战记忆。这些歌谣犹如"民族精神的活化石",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当我们在今日重温这段旋律,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跃动的家国情怀——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立场,也激励着后来者永葆赤子之心。让我们循着这段穿越时空的歌声,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文/袁帆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辗转南迁。1937年9月,先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再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确定校训为“刚毅坚卓”。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5月4日正式宣告结束,清华大学返回北平清华园复校。西南联大与清华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从不同角度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能让清华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传承先辈精神、汲取前行力量。
在西南联大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本名为《西南采风录》的民间歌谣集。这本只有194页的歌谣集是由一位名叫刘兆吉的联大学生编纂,虽然不是皇皇巨著,但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刘兆吉和《西南采风录》
刘兆吉(1913—2001),山东青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美育心理学创始人,曾任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他于1935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心理教育专业学习,1937年抗战爆发后转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8年2月加入湘黔滇旅行团。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经历,为《西南采风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38年2月湘黔滇旅行团在行军途中
从长沙到昆明的3500里漫漫长路上,刘兆吉在闻一多先生的启发与指导下,沿途利用各种机会采集流行于湖南、贵州、云南三省的2000余首民间歌谣,取得了丰富的原始采风素材。闻一多先生1939年在给《西南采风录》所写的序言中说道:
“正在去年这时候,学校由长沙迁昆明,我们一部分人组织了一个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西来,沿途分门别类收集了不少材料。其中歌谣一部分,共计二千多首,是刘君兆吉一个人独力采集的。他这种毅力实在令人敬佩。”
闻一多写的《西南采风录》序言手稿
到达昆明后,刘兆吉继续在联大教育系学习,并与向长清同学共同发起成立了西南联大第一个文学社团——南湖诗社(因位于蒙自分校南湖畔而得名),该社团的成员还包括:查良铮(穆旦)、赵瑞蕻、刘绶松、周定一等,这些同学后来都成了各自领域内颇有影响的人物。与此同时他开始整理经过艰苦努力采得的那些民间歌谣,最后精选其中771首编纂而成《西南采风录》。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南湖诗社部分成员合影(1938年5月)
《西南采风录》收录了民间歌谣六大类:情歌、儿童歌谣、抗日歌谣、采茶歌、民怨、杂类。情歌部分,大多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男女间的爱慕和追求,情感真挚、热烈。童谣大多节奏明快,生动有趣,体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抗日歌谣,则以山歌的形式,表现出了西南各族人民坚定的抗战决心和爱国热忱。
由于各种原因,《西南采风录》虽然到1946年12月才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正式发行,但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期,各种抄本早已风靡校园,成为西南联大的特殊文化记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联大师生对刘兆吉所经历的艰苦采风过程感同身受,对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精华的价值充分认可。除闻一多外,联大中文系系主任朱自清,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也都分别为《西南采风录》作序,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尤以朱自清给出“他(刘兆吉)以一个人的力量来作采风的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高度赞赏最为经典。
朱自清为《西南采风录》作的序言
在《西南采风录》中,抗战题材的歌谣约有20首,其中有一首《送郎出征抗日歌》,其内容有格局、有情怀,语言工整,意思清晰,给人印象深刻。这首歌谣一共10段,每段8句,每句7字,通过一位云南贤妻对走上抗日战场的郎君十个方面的叮嘱,表达了云南人民坚决抗日的决心和对家乡子弟兵远征异乡的深深惦念之情。
这首歌谣控诉了日寇“东洋鬼子疯魔样,杀我同胞抢我钱;良家妇女遭蹂躏,华美房屋被火焰”,鼓励郎君“努力杀到前方去,夺回我国领土权;要与民族共生死,须同国家共存亡”。
这首歌谣既叮咛郎君“身上刺刀当磨亮,背上枪支要常擦;擦好枪支好命中,磨亮刺刀好厮杀”,又告诫“凉水生物莫乱吃,枪支子弹莫离身;见着长官要恭顺,见着兄弟要相亲”,真可谓面面俱到,无微不至。
这首歌谣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告诫郎君要有为国捐躯的准备,“为国牺牲有价值,生也荣来死也荣”,同时也表现出对抗战胜利的乐观态度,“待等凯旋归来日,千秋万世姓名香”。
关于这首歌谣的来历,刘兆吉特别在歌谣后面加了一个注解,他是这样写的:
这首《送郎出征抗日歌》,是我在贵阳往清镇的途中拾得的,这本来是件印刷品。我们看这首歌的格调,很像此地山歌,不过山歌中的内容,可以断定这不是乡民的作品。我的揣想是当一部滇军北上抗战时,大概由救亡团体或文化机关,摹做山歌的格调,以贤妻送夫出征的口吻,作成了这首《送郎出征抗日歌》。一来作为对出征将士的欢送词,来对出征将士各方面的叮咛及鼓励。作者既熟悉民众的心理,思想也很周到。实在有采录的价值。再者,这首歌也是这个大时代所激成的产物,也可以作为这个大时代的纪念品。
刘兆吉为《送郎抗战出征歌》所写的注解
总之,这是一件值得传颂的抗战文化佳作,一件“大时代的纪念品”,理应让一代代“重走西南联大路”的来者后生们所知晓,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得到诸多体会与感想。现将此歌谣全文转录,藉此向刘兆吉等所有西南联大前辈学人致敬!向那个充满“刚毅坚卓”精神的“大时代”致敬!
《送郎出征抗日歌》
一送我郎去出征,快马扬鞭快起程;
后方事务莫顾虑,对内对外有奴身。
堂上父母奴孝敬,家中田产我管耕;
望你放心休挂念,挂念家庭非军人。
二送我郎出昆明,一路之上要小心;
凉水生物莫乱吃,枪支子弹莫离身。
见着长官要恭顺,见着兄弟要相亲;
对待人民要和善,采买东西要公平。
三送我郎出云南,云南有个胜景关;
胜景景观虽然好,奉劝我郎莫留连。
因为倭奴太无理,杀害同胞万万千;
前方人民朝日望,早到一天好一天。
四送我郎到贵阳,贵阳省城好风光;
野草闲花休要采,纸烟鸦片休要尝。
赌博场中莫去望,诸事退让莫逞强;
军风军纪当注意,违反纪律怕挨枪。
五送我郎到长沙,到了长沙休想家;
军中就是家庭样,上官一样像爹妈。
身上刺刀当磨亮,背上枪支要常擦;
擦好枪支好命中,磨亮刺刀好厮杀。
六送我郎到北边,北平文化几千年;
东洋鬼子疯魔样,杀我同胞抢我钱。
良家妇女遭蹂躏,华美房屋被火焰;
努力杀到前方去,夺回我国领土权。
七送我郎到前方,前方敌人太猖狂;
望郎跑到前线去,到了前线上战场。
上了战场要镇静,看见敌人莫张皇;
休怕飞机和炸弹,休怕炸弹机关枪。
八送郎来上战场,敌人来时就放枪;
我们士气比他旺,我们技术比他强。
一个杀他几百个,十个杀他几千双;
哪怕敌人千和万,不值一战就杀光。
九送郎君到关东,看见敌人莫放松;
敌若进时我防守,敌若守时我进攻。
奋勇直进是好汉,再接再厉是英雄;
为国牺牲有价值,生也荣来死也荣。
十送郎君到扶桑,收复东北到东洋;
失地未复不回转,日寇不灭莫还乡。
要与民族共生死,须同国家共存亡;
待等凯旋归来日,千秋万世姓名香。
作者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校友,人生多有跨界,兴趣爱好广泛,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成果被国家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