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05年,郑和首次启航,开启了他著名的西洋之行,从而推动了大明王朝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海外贸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元朝时期,就已经有一位中国航海家完成了两次远航,他的足迹遍及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东非等地,甚至比西方殖民者早数百年发现了澳大利亚。这位航海家便是汪大渊,他因广泛的航海经历而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大渊出生于1311年的江西南昌,从小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的喜爱和期望。他的父母希望他将来能够走上仕途,成为一名官员,名扬朝廷。然而,由于他是汉人在元朝社会中受到歧视和压迫,仕途发展异常艰难。长大后,汪大渊放眼辽阔的大海,决心摆脱世俗的局限,投身航海事业,开启了他宏伟的远航人生。
汪大渊的航程从泉州港开始,当时的泉州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在这里,他见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水手,他们肤色各异,讲着不同的语言,来自五湖四海。泉州的市场繁荣热闹,各类货物琳琅满目,东西方的珍奇异宝在这里汇聚。他尤其从商人和水手口中听到的异国故事,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向往。
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随一艘商船从泉州出发,踏上了他的第一次远航。他在后来的记载中详细描述了旅途中的见闻。据他的记载,离开泉州后经过两昼夜的航行,他抵达了澎湖。澎湖当时隶属于泉州,岛上也居住了不少泉州人。
随后,汪大渊抵达琉球群岛。他在记录中写道,琉球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汉化,但风俗习惯仍与中国有很大差异。他提到,“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显示琉球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习惯独具特色。汪大渊认为,琉球是他游历其他海外国家的重要起点。
之后,他游历了交趾(今越南)、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爪哇、苏禄等东南亚地区,详细记录了当地风土人情。例如,他描述真腊的僧侣拥有初夜权,女子出嫁前必须与僧侣同房,而一些男子甚至将妻子出售给外来商人,这些风俗让他大开眼界。
在这次航程中,汪大渊还访问了民风彪悍的暹罗(今泰国)、新加坡以及加里曼丹岛。他提到,加里曼丹岛上的民船通常配备家丁,并装备弓弩和简易火器,用以抵御频繁出没的马来海盗。在加里曼丹,他遇到了一些元朝远征军的残部,这些士兵大多是南宋遗民或北方来的人,但由于热带气候和疾病的困扰,他们无法返回故乡,只能在当地艰难生存。
汪大渊的航程还包括三佛齐王国,当地士兵擅长水陆作战,战斗前会服用某种秘药,使刀枪无法伤及身体。他还记载,在小巽他群岛的松巴哇岛,他发现了一种黑色粘稠液体,这种液体可用来制墨,甚至能作为燃料点燃,现代学者认为这就是石油的早期利用。
航行进入印度洋后,汪大渊发现印度、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商业活动异常繁忙。他记载,意大利和阿拉伯商队长期在印度洋上交易,从欧洲带来珠宝和武器,到北非换取奴隶和马匹,再将这些货物带到印度,最终将香料和宝石运回欧洲。
他详细描写了在印度的所见,包括孟买七岛、科罗曼德海岸的民俗,以及南印度的建筑风格。他还记录了孟买的桥梁建设,这成为中国史籍中关于孟买最早的记载之一。
在阿拉伯的巴士拉港,汪大渊观察到当地居民独特的外貌和生活方式,他们穿着由驼毛制成的白色衣物,以适应沙漠极端温差。他对当地城市规划十分赞赏,认为公共设施和水池建设在当时非常先进。
汪大渊随后前往波斯湾,参观麦加,之后沿红海北上抵达埃及,亲眼见证了马穆鲁克王朝的辉煌。他详细描述了埃及的权贵们,他们穿戴镶金盔甲,骑马狩猎放鹰,出行时随行猛兽和黑人奴隶。
他还探访了东非坦桑尼亚海岸,目睹盛行的黑奴贸易,阿拉伯商人像买卖牲口一样交易奴隶。此外,他记录了东非桑尼巴尔的风土,提到当地气候温暖,男女多穿长衫,人们通过煮井提取盐分,酿制椰浆酒。
汪大渊的首次环球之行历时五年,1334年返回泉州。随后,他在1337年再次启航,这次航行范围更广,探访了更多地区,包括澳大利亚部分海域。第二次航程持续三年,于1339年回国。
回国后,汪大渊整理旅行记录,撰写《岛夷志略》,详细记载两次航行的见闻,覆盖200多个地区,成为研究元代中国对外贸易及14世纪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历史的重要资料。
《岛夷志略》被后人视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文献。郑和的随行记录员马欢也曾验证汪大渊的记载,确认其真实性。因此,汪大渊被尊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他的航海成就至今仍影响着历史学者对古代航海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