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11亿美元,而中国的GDP则为189亿美元。当时,印度的经济规模明显超过中国。然而到了2023年,印度的GDP已经达到3.73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则激增至17.89万亿美元,几乎是印度的五倍。这一变化展示了两国经济差距的巨大转变。
印度和中国,都是有着深厚历史的国家,且两国的文明历史都比新中国的建立要久远得多。此外,印度继承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遗产,其起点远高于中国,按理来说,印度本应有更强的发展基础。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和发展水平大幅超越了印度,二者的差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个现象引发了一个深刻的疑问:为什么印度的发展没有赶上中国?为什么这几十年的差距如此巨大?虽然根源复杂,但中国历史上晋朝和宋朝的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
晋朝和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政权更替都是通过妥协达成的。与许多通过武力或者长期战争建立的朝代不同,晋朝和宋朝的政权并非凭借强大军事力量建立,而是通过政治上的巧妙手段“窃取”了权力。
以晋朝为例,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虽然成功主导了魏国的政权,但他的实力和影响力并不足以完全控制局势。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司马懿不得不依赖门阀士族的支持,并向他们做出许多让步。这种妥协最终导致了晋朝门阀士族的膨胀,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而宋朝的情况也类似,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本质上是一场政变,政权的合法性并不完全。由于权力基础较为薄弱,赵匡胤无法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与其他势力进行过多的妥协。宋朝因此出现了官员冗余、兵员过多、财政开支庞大的问题。此外,由于内部治理松散,宋朝在外交上也显得软弱无力。
通过中国历史的经验来看,那些通过政变“窃取”政权的朝代,如晋朝和宋朝,往往会因为过度的妥协而导致政权的不稳固。这些妥协让政权难以形成像汉朝和明朝那样强大的皇权,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政策也难以实施。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隋朝也是通过政变上台,但杨广的强硬手段引发了众多势力的不满,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印度的政权更替与此也有相似之处。在二战后,全球掀起了殖民地独立的浪潮。与其他国家通过武力争取独立不同,印度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放弃暴力,采取宽容的态度,通过谈判获得独立。然而,正是这种妥协式的独立方式,使得印度不得不向英国做出许多让步,印度至今依然是英联邦的一员。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土邦问题、如何改革种姓制度、如何实现语言统一等。印度选择了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换取了各个土邦的加入。例如,印度独立时有563个土邦,占据了印度一半的土地和人口。为了让这些土邦加入印度,政府允许它们保留特权,甚至支付丰厚的年金给土邦的统治者。这使得印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而几千年来的贵族阶层至今仍享有特殊地位。
总的来说,在没有经历流血革命的情况下,印度的独立过程是与历史上既得利益者进行妥协的结果。双方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达成协议,最终形成了印度的政治体系。过度的妥协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受限,政治体系存在许多潜在隐患。正如晋朝和宋朝的经历所显示,政权过度依赖妥协往往会导致治理不力,国家的政策实施受到严重制约。
与印度的妥协不同,中国经历了自谭嗣同起,众多仁人志士为国家和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彻底摧毁了旧的势力结构,重塑了国家的力量。正是这种强硬的革命,才让中国在近代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和崛起。
因此,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非偶然。印度选择了妥协的道路,而中国经历了彻底的革命。这一差异正是两国发展速度差异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