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池一般规模都不大,为什么在战争中,大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一城一池的推进?如果攻不下城池,为什么不能直接绕过去呢?
其实,有些将领也曾想过绕过去,甚至勇敢地尝试过。可惜,这些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结果往往都比较惨烈。那么,为什么绕不过去呢?原因有几个:
首先,城池本身的位置有时很难绕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山海关,它几次让爱新觉罗家族陷入困境。通过一张地图,大家就能理解:从东北的葫芦岛出发,一路向西南经过兴城、绥中、山海关、秦皇岛等地方,这一带一侧是渤海,一侧是高山(绿色部分大多数都是山脉)。如果不通过山海关进入中原,要么得翻山,要么得绕过蒙古,走这两条路都得付出巨大的后勤代价和生命损失。
当然,黑山白水的女真人也尝试过绕过去,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最后的结局都不太好。后来他们终于意识到,山海关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如果无法攻破它,他们就只能继续在东北一带活动。因此,女真人两代大汗宁可把八旗打光,也要拼命攻占山海关,这也为后来的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历史事件埋下了伏笔。
如今,我们已经是基建强国,但即使是现代高铁修建,进入东北的线路也是走得比较绕的一条南下天津的路线,宁愿多走一点,也要避开山海关,因为绕过去的代价太大。这种情况在古代不在少数,很多城池由于地形特殊,也有类似的情况,河西走廊沿线的城池就非常典型。
然而,也有一些城池并非建立在交通要道上,是否就可以绕过去呢?这涉及到第二个原因:绕过的城池可能威胁到补给线。
一些小城虽然兵力不多,但因为城墙坚固,很难攻克,这对于进攻方来说是一大麻烦。一旦大军选择绕道而行,城池内的敌军很有可能出兵袭扰补给线,补给线一旦中断,整支大军便会陷入孤立的困境。此时,周围其他城池可能联合起来,给进攻方造成极大的麻烦。古代的城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防御工事,还是周边地区的重要资源枢纽。城池汇集了税收、兵员、情报和物资等宝贵资源,一旦掌握这些资源,敌人就会失去很大的优势。如果不能攻占这些城池,敌方将可能利用它们来扰乱你的后勤供应。
所以,绕过这些城池并不是容易的事。如果真要绕过,必须派遣大量兵力包围住这些城池,确保它们无法轻易反击。
接下来是第三个原因,城池本身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通常不易被绕过。城池是防御的最佳堡垒,尤其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新建的防御工事根本无法和古代的城池相提并论。稳扎稳打地攻占一个个城池,不仅能打击敌人的力量,还能为己方士兵提供休息和补给的机会。在城池内,士兵可以安心休整、补充兵员和辎重,而只需要少量兵力守卫城池,保证其他部队的休息。
想象一下,如果绕过城池,一旦补给线被敌军切断,陷入敌人包围,缺乏坚固城池的保护,士兵很可能在没有防守工事的情况下崩溃,最后可能引发兵变,结果就可想而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绕城就完全不可行。比如,如果是骑兵对抗步兵,骑兵凭借速度优势,可以绕过城池,追击敌军并消灭其有生力量。又如,朱棣的靖难之役中,从北平出发,几乎没有打太多城池,就一路直奔南京。这是因为各城池看到皇家内部争斗,抱着观望的态度,不敢轻易出兵。
总之,古代战争中的城池之所以难以绕过,主要是因为地理、战略以及后勤补给等多方面的原因。绕过城池虽然有时可能行得通,但这种策略往往充满风险,很多情况下,攻破城池,稳扎稳打,才能确保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