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刘备寄居在荆州。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控制着江东,而刘表则占据荆州,刘璋则掌控巴蜀,关中则处于群雄争霸的局面。刘备在荆州遇见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他设计了一个战略蓝图,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根据隆中对的计划,刘备不可能与曹操正面较量,而孙权则只能作为援军,不能完全依赖。对于刘备来说,理想的战略是先夺取荆州,再向西进攻益州,获得荆州和益州后,再考虑发动两路出兵,最终成就霸业。
赤壁之战后,刘备确实得到了荆州南部,并在建安十六年进入益州,成功平定益州。看似他已经实现了隆中对中的战略目标,拥有了荆州和益州。然而,事实上,隆中对的战略布局早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时就已经遭到破坏。曹操的南征直接打破了隆中对的设想,使得原本的战略已经无法实现。
在隆中对的规划中,诸葛亮提到的“两路出兵”策略,其中一路是将荆州的兵力派往宛城和洛阳。宛城位于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这片地区并没有被刘表完全占领。刘表的荆州并不完整,隆中对中的荆州指的是刘表治下的荆州,而不是后来的刘备所占领的荆州南部地区。因此,刘备要从荆州出兵北上进攻宛城和洛阳,实际上面临很大的困难。实际上,关羽的北伐并没有深入到宛、洛地区,而是停留在襄、樊一带,而襄、樊作为荆州的重要门户,也意味着离洛阳和宛城还有不小的距离。
换句话说,即便是刘备在其最辉煌的时期,实际上他并没有完全实现隆中对中提到的“跨有荆、益”的战略局面。刘备虽然占领了荆州南部,但并没有朝北用兵,而是选择了西进,向益州进军。
刘备的西进也可以视为一次天赐的机会,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良机。在刘备被任命为荆州牧之后,他将关羽封为襄阳太守,驻守在江北。然而,襄阳仍然被曹操控制,关羽虽然名义上是襄阳太守,但实际上并没有控制这片地区。刘备这样安排关羽,显然是想要通过关羽北上夺取襄阳郡,但随着建安十六年张松、法正和孟达的出现,这一计划被打乱。由于这些人物为刘备提供了益州的内应,刘备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决定放弃北上的计划,转而向西进军,夺取益州。
然而,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后,关羽北上时被东吴偷袭荆州,最终导致荆州全盘失守。这也使得隆中对的战略蓝图彻底破灭。尽管刘备后来东征试图重新夺回荆州,但在夷陵的战败让蜀汉遭遇了更大的挫折,局势变得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