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仔细想一想,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和娱乐圈的曝光率,似乎有些相似之处。
举个例子,像刘秀这样,既有卓越的功业,又具备高尚的品德,为什么他在史书中却一直显得那么低调、不张扬呢?
按理说,刘秀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凭借自己从乱世中脱颖而出的经历,他应该是个非常有故事的人物。可是,尽管他的背景和成就都那么显赫,他却在历史的舞台上,始终给人一种存在感不足的感觉。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其中有四个原因,最终影响了刘秀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01 上位不狗血,缺少槽点
刘秀的上位过程,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戏剧性的地方。他的哥哥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顺理成章地开始独立发展,后来到了河北,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势力,最终以“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强大力量在千秋亭登基。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转折或曲折。
不像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宋太宗的烛光斧影,明成祖的靖难之役,或者雍正帝的夺位斗争,刘秀的登基过程,简直可以说是“平淡无奇”。这种顺理成章的情节,缺少了戏剧冲突,给后世写小说或编演义故事的人,提供了非常单薄的素材。大家想要增强情节的张力,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02 主人公品德好,没有什么花边可炒作
在历史上,如果想要在皇帝圈子里混得出名,往往需要走极端——要么成为流芳百世的伟大人物,要么就成为遗臭万年的恶霸。如果你能打下天下,统一国家,虽然这是大功一件,但这本身还不够成为“热搜榜”的常客。
你还得有些“花边新闻”才行。比如像秦始皇那样,修长城这种让百姓怨声载道的“大工程”,至少会有孟姜女来“吐槽”一番,或者流传一些民间故事,增添一些人气。
要是没有这些话题,你至少得培养一个“坑掉你一切”的二世皇帝,这样有争议性的人物可以为你的历史增添不少话题。
要不你就搞点“荒唐”事——比如像商纣王那样,酒池肉林、昏庸无道,这样的“昏君”大IP绝对能帮你赚足流量。
甚至像李世民那样,动辄就杀兄、杀弟、逼父登基,这种“家族纷争”可以制造不少话题,虽然有点暴力,但也能吸引眼球。
而刘秀呢,做了个“完人”,他当皇帝后,极力推崇道德治国,自己生活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对百姓也很宽厚。他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搞花边新闻,没有什么家族争斗,也没有“大建工程”。他一生对阴丽华宠爱有加,从不沉迷美色,也不暴力、不奢华、不张扬。
这种“品德完美”的形象,实在让后世的小说家和编剧们无从下手,想给他编个故事,实在太难了。没有“八卦”可炒作,历史自然也就缺乏了更多的讨论和兴趣。
03 开国皇帝不杀功臣,没什么刺激性
有一句话说得好:“与天子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作为开国皇帝,打下天下之后,如果不处理几个功臣,那就太平庸了,太不合常理了。
看看那些著名的开国皇帝:刘邦封了八个异姓王,最后把七个都弄死了;朱元璋更是手段残忍,发了免死金牌都不管,想杀谁就找个理由,一批批地清除功臣。
而刘秀则处理得相对宽厚,比起赵匡胤“酒宴”中解除功臣兵权的做法,刘秀更为谨慎,他采取了“退文进武”的策略,让功臣虽然失去兵权,但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尊荣和地位,潇洒地度过晚年。
这种不血腥、不暴力的处理方式,让后世的小说编剧们很难找出“刺激点”,也让刘秀的故事缺少了多维度的“戏剧性”,情节太过顺畅,让人难以提起兴趣。
04 军事上是男主角,角色单一
从刘秀的战功来看,他毫无疑问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几乎没有之一。虽然后来的唐太宗、赵匡胤等人也都很能打,但在当时,刘秀无疑是最耀眼的那颗星。
作为一个学霸,刘秀长期在长安的高等学府钻研《尚书》,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至今无人知晓是从哪里学来的,真的是天赋异禀。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无可匹敌,无论遇到什么困境,只要刘秀出马,就能轻松解决。
特别是昆阳之战,战况电闪雷鸣,刘秀带领的军队让新朝百万大军瞬间崩溃,这场战役成为了他成名的标志,被称为“魔幻之战”。
但是,这样的“单核输出”式的战役,让刘秀的形象变得过于强大,整个故事几乎都是围绕他一个人展开的。这样一来,情节就没有了什么悬念,观众的兴趣自然也就降低了。
所以,不得不说,刘秀这个皇帝,虽然非常优秀,但因为太过出色,反而让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存在感”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