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诸葛亮不能简单地被称作谋士,他不仅是一个谋士,还是一位政治家和统帅。顾名思义,谋士是负责出谋划策的人。将诸葛亮仅定义为谋士,显然低估了他的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谋士的职责是提出策略,但最终决策和承担责任的并不是谋士,而是统帅。因此,谋士的责任远不及统帅的沉重。从历史记载来看,虽然许多谋士的计策看似非常成功,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幸存者法则”的理论。这意味着,史书上留下的谋略大多是成功的,而那些失败的策略则被忽略了。其实在谋士之上,还有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下决心的统帅。统帅不仅要做出决策,还要为结果负责。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谋士,不如说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统帅,最后决定命运的人。
第二,诸葛亮是一位战略大师。那么,诸葛亮的谋略水平到底如何呢?我认为他在战略方面是一个大师级人物。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个例子就是“隆中对”,这一战略计划为刘备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诸葛亮认为,曹操依靠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几乎一统天下,不能与之正面抗衡;孙权依靠江东的三代积累,力量虽强,但也无法挑战曹操。刘备的出路,是依靠荆州作为基础,进攻益州,与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此时的政治形势,曹操几乎有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但诸葛亮却看到了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显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第二个例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与东吴达成和解,联手抗曹。蜀汉本来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但在诸葛亮的领导下,蜀国不仅维持了自己的独立,还多次发动北伐。通过与东吴的联盟,蜀汉避免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并且在广阔的战线上与魏国对抗。联吴抗曹的决策,是极为英明的战略。 然而,尽管诸葛亮在战略上的眼光独到,但在战术上的水平则相对一般。许多流传下来的战术故事,比如“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实际上是《三国演义》小说的艺术加工,而历史中的诸葛亮在实际的战术应用上,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在政治方面展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战略上也有远见,但在战场指挥上,其实只能算是一般。他并非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军事奇才。事实上,《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曾评价诸葛亮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意味着,诸葛亮的应变能力和战术才智并不是他最强的地方。敌方司马懿也曾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两位评价直指诸葛亮在灵活应变和决策方面的不足。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每次出征都是准备充分,却未能达到预定目标。虽然诸葛亮每次出兵都非常大张旗鼓,但大多只是做了很多表面功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突破。每次战斗遇到挫折,诸葛亮往往束手无策,最终大多数战役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陈仓一战中,蜀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最终却未能获得胜利。这个战役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战术水平的一次明显体现——虽有强兵,却未能成功突破敌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