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作鉴赏丨读《我与地坛》有感
简介
史铁生(1951—2010),著名作家。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他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与地坛的长久相处,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
读《我与地坛》有感
管理学院A2542班 王丹
《我与地坛》我中学时代就拜读过了,当时没有能与旁人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如今终于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那么,遇事爱刨根问底的我,今天该怎么样读解史铁生呢?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我想这可能就是他自己人生的最好注脚:尽管命运给了他最残酷的安排,他却在轮椅上开垦出了一片最为丰饶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
史铁生在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了,从此以后,与轮椅为伴。这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曾一度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在《我与地坛》中,他坦诚地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就这样一个身体被命运摁在轮椅上的人,在精神上却以惊人的力量站了起来。他站在了一个足够高的地方,思考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局限与可能这些人类永恒的命题。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对死亡的透彻理解,反而让他更好地把握了生存的意义。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中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中的美丽与悲壮。
地坛公园在史铁生生命中最艰难、最迷惘的十五年里,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并且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他在地坛中观察自然万物,“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这些细微的生命景象让他看到了自然的循环与更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坚韧。而且,地坛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空间,使他能够静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命运。最终,地坛内化于他的生命,“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虽然史铁生已逝,但他的思想与文字,已如地坛般矗立于我心中,成为一座永不倒塌的精神灯塔,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附:作品《我与地坛》阅读材料 (编辑提供)
起初,史铁生是为逃避现实躲进地坛。地坛像挚友,收留了魂无归依的他,为他消解绝望,也让他重拾信心。在地坛,找回自己的史铁生放下寻死的念头,开始为活下去作打算。
母亲跑遍劳动局为他求来一份工作。史铁生不忍再辜负母亲的苦心,便去工厂做临时工,和孤寡老人、残疾人一起糊纸盒画扇面,这份工作每个月可以得到15元的工钱。但他不甘心,在短暂的迷茫后,他想起儿时的梦想,想起十岁时他曾拿过作文比赛第一名。
于是,史铁生开始试着写小说。母亲发现后很惊喜,她到处给他借书,默默做他的后盾,让儿子全身心投入写作。后来,他就带着纸和笔,躲在地坛的角落里,潜心写作。在地坛,他写与天地万物的对话,写对人间苦难的思考,写自我救赎的心路。这时的地坛更像是一位导师,引领史铁生真正步入文学殿堂。
随着文章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他作品中传达的精神为读者所传颂。他终于写出了名堂,为自己辟出一条新路。但让史铁生抱憾的是,当他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时,母亲早已离世多年,再也看不到了。
欢 迎 投 稿
内容:读后感、书评、影评、乐评、摄影作品以及读书的故事等。
篇幅:诗歌类不限,其他体裁800字以上。
说明:有稿酬相赠,拒绝抄袭。
邮箱:librarypaper_jju@163.com
例文:九江学院图书馆网站—阅读推广—
名作鉴赏—例文(8篇)
九江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