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科举考试体系中,乡试一直是最受关注的大考,几乎可以说它的地位与今天的高考相同。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有志于进入官场的人来说,乡试是他们仕途的第一步。无论未来是否能够步入高官之列,能够从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读书人十分看重乡试,朝廷对它的重视也不言而喻。每一届乡试,皇帝都会亲自派遣主考官前往各省。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乡试的官员来说,能够在多年后成为乡试的主考官,掌管他人的命运,实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无论是他们曾经从乡试中脱颖而出,还是后来当上了主考官,都能感受到一种“衣锦还乡”的荣耀。
皇帝对乡试主考官的选择非常谨慎,每次都要深思熟虑。1904年,慈禧迎来了七十大寿。为了这次特殊的庆典,朝廷特意注意到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选择,要注意“吉庆之兆”。因此,经过朝廷的批准,各省的乡试主考、副主考官名单被确定下来。
其中前两批的主考官分别来自云贵、两广,八人的名字依次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骧。将这些名字连起来组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寓意着大吉大利。
担任乡试主考官不仅仅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也是一次能够大幅获利的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在京城清水衙门任职的京官来说,几乎所有人都争着抢着想要得到这个“肥差”。因为外派担任一省的乡试主考官所获得的报酬,可以抵得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俸禄。
以曾国藩为例,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他被钦命担任四川乡试的主考官。当时他只是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年俸不过八十两银子,禄米八十斛。即便加上恩俸,他的年收入也不过是百来两银子。以这些收入,他根本无法维持在京城的日常开销,每年还需要家里补贴上百两银子才能勉强度日。因此,五品官员都雇不起轿子,当时还有人戏言:“五品官走着来”,这种困境可见一斑。
然而,当曾国藩被任命为乡试主考官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可以从户部领取2,000两的程仪,这项制度自康熙时期便开始实行,到了道光年间,规定正主考官的待遇是2,000两,副主考则为1,000两,实际上,这笔钱足以弥补他在外的花销。
除了正式的2,000两,地方官场按惯例还会给主考官一笔非正式的“辛苦费”。这笔钱通常由省级的督抚或学政来转交,金额数额巨大,有时高达几千两甚至上万两。这笔既明既暗的收入,使得曾国藩等官员的经济状况瞬间改善。正如俗话所说:“京官不外放,穷到能卖炕。”曾国藩收到户部发来的2,000两银子时,喜不自禁,立刻写信并将大部分银子寄回家乡,表示对家乡父老的回报。
在全国各省中,顺天府的乡试主考官地位尤为尊贵。作为首都的代表,顺天府的乡试主考必须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一二品的大员来担任。如果能够当上顺天府的正主考官,那无疑是文官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之一。即便是清朝末期,权倾朝野的李鸿章,也未能免俗,对顺天府主考官一职心怀向往。
李鸿章常自诩为“少年科第,壮年戎马,终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然而他一直耿耿于怀未能担任顺天府主考官,这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由此可见,乡试主考官职位对当时的官员而言具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
此外,担任乡试主考官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还能通过选拔出的中举学子,成为他们的座师,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官场上的影响力。这不仅是一次个人的荣誉和经济收益,更是积累人脉、增强政治地位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