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战中,李秀成本有机会成功突围,但他选择将这个机会留给了别人。凭借李秀成的能力和他的人脉关系,完全可以在南京困境中找到一条安全的逃生之路,隐姓埋名,安享余生。然而,李秀成选择了“万古忠义”,始终忠诚于太平天国。
作为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无疑是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之一。他坚持与太平天国同生死,这种忠诚令人钦佩。现如今,因为“自述书”中某些内容,人们对李秀成的晚节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没有保持应有的品行,但实际上这是误解。李秀成无论如何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
1863年12月,苏州陷落,江浙的局势急剧恶化,太平天国的形势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许多诸侯王都看得清楚这一点,因此没人愿意再去援助已经被湘军包围的天京。李世贤甚至打算抛弃洪秀全家族,自己另立基业。
李世贤写信给李秀成,劝他不要回到南京(天京),因为回去只有死路一条。天京已经无法守住,李秀成如果回去,除了送死,别无选择。这种劝告简单而直白,李秀成怎么可能不知道太平天国的败局呢?然而,除了李秀成,已经没有诸侯王愿意再听从洪秀全的调度。即使是运送一些粮草到天京的任务,也没有人愿意承担,更别提带兵去支援了。
洪仁玕,太平天国的干王七千岁,位高权重,甚至比石达开还要显赫。然而,洪仁玕前往江浙借粮时,却遭到包括杨辅清、黄文金、李世贤等诸侯的拒绝,根本得不到任何支援。诸侯们自己都顾不上自保,又怎能指望他们救援南京?洪仁玕无法借到粮食,也不敢返回天京,而是选择暂时待在湖州,希望能接应那些想要突围的太平军将士。
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回到天京等于自投罗网,根本没有任何希望。面对这种局面,李秀成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并没有像其他诸侯王那样保存实力,而是决定回到南京,与湘军血战到底,尽管他知道成功的机会几乎为零。
李秀成拒绝了李世贤让他效仿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的建议,毅然回到了九死一生的南京。这足以证明,李秀成不仅忠诚,还具有非常高的志节和勇气。试问,除了李秀成,除了那个“万古忠义”的忠王,还有谁会回到天京呢?在粮食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连带兵回京的希望都微乎其微。
当李秀成回到南京时,城池早已被湘军严密包围,内外通讯完全断绝。他为了守住南京,与湘军进行了长达七个月的激烈战斗。即便在城池即将陷落的前一天,李秀成仍然亲自率领兵力夜袭湘军营垒,而守卫南京的太平军人数已不足三千。
李秀成守城的日子里,遭受了无数委屈。洪秀全对他心生疑虑,朝廷的大臣也纷纷诬陷他有私心,认为他背离了太平天国。而且,城内的粮草已经断绝,弹药几乎用尽。外面的诸侯们拒绝提供援助,李秀成只能孤军奋战。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李秀成仍然没有选择背离太平天国。若他决定抛弃洪氏家族,自己悄悄突围出南京,找个地方藏匿起来避开清军的追捕,安享晚年,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李秀成最终选择了忠诚,与太平天国共生死,他甚至将突围的机会让给了洪天贵福。
1864年7月,南京城的外围要塞相继失守,地堡城和天堡城的陷落意味着天京的防线彻底崩溃。湘军逼近城门,开始挖掘地道,架设炮火进行轰炸,每天都在猛烈的炮火下进行摧残,南京城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李秀成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决定亲自带队袭击湘军的营地,打开一条通道,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然而,尽管李秀成成功突袭湘军营地,一度令湘军陷入溃败,但因太平军兵力不足,未能持续作战,最终未能成功打破包围。
湘军通过地道爆破,炸毁了南京城墙的部分区域,朱洪章带领军队突破了缺口,进入了南京城。太平军虽然坚守到最后,使用火罐和密集的枪弹还击,但最终由于弹药耗尽,无力进行第二次反击。湘军的再次进攻终于成功,李秀成的机会已然错过。
当湘军入城后,李秀成若选择逃走,完全没有问题。湘军此时忙于抢夺财富,对太平军的去向毫不关心。赵烈文在日记中提到,曾国荃入城后直接休息,任由湘军劫掠。有人建议他派兵封锁缺口,但曾国荃没有理会,因为他知道,谁去堵住缺口,谁就有可能遭遇致命危险,最终只有被阵亡。
湘军的士兵都忙着抢掠财富,没有人愿意去堵住缺口。曾国荃明白,湘军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财物,他并不在意太平军是否逃走。于是,湘军采取了让太平军参与搬运财物的方式,将抢得的东西运出城外,同时默许太平军悄悄突围。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到,守城的太平军人数仅三千,而湘军则有十万之众。湘军如果纪律严明,完全有能力“擒贼先擒王”,李秀成和幼天王洪天贵福根本无法逃脱。然而,湘军的士兵忙于抢劫,并未表现出足够的执行力。因此,李秀成和洪天贵福有了逃脱的机会,而李秀成将这个机会给了洪天贵福。
在这关键时刻,幼天王洪天贵福跑去找李秀成,请求他掩护自己突围。李秀成不仅没有抛弃幼天王,反而把自己的战马交给了他,自己则选择留下来断后,掩护幼主逃生。忠王李秀成将自己的生死命运交给了洪天贵福,自己最终被俘,这一切正是“万古忠义”的真实写照。
李秀成如果选择逃离南京并不困难,他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资源,可以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隐匿终老,甚至有机会前往西方安享晚年。但他没有这么做。李秀成主动回到南京,在城池陷落之前毫不犹豫地将战马给了幼天王,这种忠诚和无畏,令人叹为观止。从忠诚和勇气的角度看,李秀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