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功绩震古烁今。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嬴政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完成统一大业,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了一位巨人的肩膀上。
这位巨人,就是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
傀儡君王的漫长隐忍
公元前307年,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雄才大略的秦武王嬴荡,因为在洛阳举鼎,意外身亡。
国不可一日无君,但秦武王没有子嗣,王位继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时候,远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嬴稷,被迎回秦国,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那一年,嬴稷只有19岁,年纪轻轻,又长期在国外,对国内的政治局势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他能当上国君,完全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一手操作的结果。
这宣太后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临朝称制的太后。
由于嬴稷年幼,她便“垂帘听政”,将国家大事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而她的弟弟,也就是嬴稷的舅舅魏冉,则被任命为将军,执掌秦国军政大权。
除了魏冉,宣太后的另一个弟弟芈戎,以及她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悝和公子芾,也都被封为重臣,权倾朝野。这四个人,在当时被称为秦国“四贵”。
国君年幼,母亲临朝,四个最有权势的重臣,三个是他的舅舅和叔伯。整个秦国的权力,几乎都被宣太后和她的娘家人给垄断了。
当时秦国人甚至流传着一句话,叫“只知有太后、穰侯(魏冉的封号),不知有秦王”。
这对嬴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屈辱。他名为一国之君,实际上却像个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要看母亲和舅舅的脸色。但他能怎么办呢?自己根基未稳,朝中遍布外戚势力的眼线,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废黜,甚至性命不保。
所以,他选择了唯一正确的道路,隐忍。
这一忍,就是41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嬴稷默默地观察着朝堂上的一切,学习着治国理政的门道,同时也在暗中等待机会。
他看着母亲和舅舅们打着秦国的旗号,南征北战,扩张领土,但大部分战果都被他们自己家族吞噬,变成了私人的封地。
国家的利益被私人利益侵占,这让嬴稷心如刀割,却又不得不继续等待。四十年的等待,嬴稷就像一头潜伏的猛虎,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帮他挣脱枷锁的人出现。
而这个人,很快就来了。
一鸣惊人
时间来到了秦昭襄王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6年。一个名叫范雎的魏国人,辗转来到了秦国。
此时的范雎,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说客,但他却怀揣着足以改变战国格局的计策。
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见到了秦昭襄王嬴稷。
这次会面,在中国历史上都堪称经典。范雎先是屏退左右,然后对嬴稷说出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在秦国,只听说有太后和穰侯,没听说有大王您啊。
真正掌握秦国权力的,是太后和‘四贵’。他们发号施令,国家财富尽入私囊,这难道对大王您的统治有利吗?长此以往,秦国恐怕就不再是嬴姓的秦国了!”
这番话,句句都说到了嬴稷的心坎里。
这41年来,他受的委屈,他的担忧,他的不甘,都被这个外来的说客一语道破。
他知道,自己等待了半生的机会,终于来了。
范雎不仅指出了问题的要害,还为他提供了一整套加强王权、对外扩张的完整战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远交近攻”之策。
嬴稷当即拜范雎为客卿,言听计从,君臣二人开始秘密筹划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嬴稷压抑了41年的怒火和抱负,即将要喷薄而出,整个秦国的权力格局,也即将迎来一次彻底的洗牌。
废太后、逐四贵
公元前266年,在得到范雎这位强大的政治盟友后,隐忍了41年的秦昭襄王嬴稷,终于亮出了自己的獠牙。他的动作快如闪电,精准而致命,没有给对手任何反应的机会。
他正式下诏,采纳了范雎的建议。诏书的内容直指要害:罢免丞相魏冉的职务。紧接着,他下令将魏冉以及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公子悝、泾阳君公子芾这“四贵”,全部驱逐出咸阳,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这一招釜底抽薪,瞬间瓦解了外戚集团在朝堂中的核心力量。
这里要澄清一点,文章标题为了吸引眼球,说“杀了舅舅”,但实际上嬴稷并没有对魏冉痛下杀手。他只是剥夺了魏冉的政治权力和兵权,将其放逐。
魏冉最终是在自己的封地陶邑忧愤而死。
处理完舅舅们,接下来就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嬴稷下令,废除宣太后的权力,将其迁往深宫,不准再干预任何政事。这位执掌秦国权柄近四十年的铁腕女人,她的时代,在儿子的雷霆一击下,就此终结。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在孤寂中去世。
嬴稷只用了短短时间,就将盘踞在秦国上空四十余年的外戚阴云一扫而空。
从这一刻起,已经60岁的嬴稷,才算真正成为了秦国独一无二的君主。
权力终于回到了自己手中,这位隐忍了41年的君王,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实现秦国几代人的梦想了。
亲政之后
真正掌握权力后的秦昭襄王,任命范雎为丞相,开始全面推行“远交近攻”的国策。
对于离得远的国家,比如齐国和燕国,就和他们搞好关系;对于离得近的国家,比如韩国、魏国和赵国,就集中力量一个一个地打。
嬴稷手中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战神白起。在嬴稷亲政之前,白起就已经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威震天下。而在嬴稷亲政后,君臣合力,更是将秦国的武力推向了巅峰。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军攻破了强大楚国的都城郢都,一把火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迫使楚国迁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雄。
而最具决定性的一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
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昭襄王力排众议,果断换下前线主将,秘密启用白起。白起用计谋将赵军主力40多万人引诱并包围,最终赵军弹尽粮绝,全军投降。
战后,白起坑杀了赵国全部降卒,此战彻底打断了山东六国中唯一还能与秦国抗衡的赵国的脊梁。
除了对外战争,嬴稷也没有放松对内的巩固。他诱杀了盘踞在秦国西部的心腹大患义渠王,将义渠的土地并入秦国,设立了郡县,彻底解决了秦国的后顾之忧。
公元前256年,他又派兵攻入周天子的都城洛邑,灭亡了苟延残喘的东周王朝,将象征天下的九鼎迁回咸阳,向天下宣告,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结语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享年75岁。他用56年的超长待机,为秦国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当嬴稷的曾孙嬴政即位时,他接手的是一个已经没有了真正对手的超级强国。
六国衰弱,秦国独强,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嬴政需要做的,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完成这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