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商鞅的变法显著增强了国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他六国在军力和政策上逐渐无法与秦国抗衡。嬴政继位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逐步打击权力内部的对手,像是吕不韦,重新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紧接着,嬴政依靠王翦等名将的军事才能,成功地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开始推出一系列新政策,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避免国家的再次分裂。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他创造性的自我称谓——始皇帝,并决定使用朕这个词来代指自己,区别于普通百姓和后来的其他皇帝。从此,朕字成为了皇帝专属的代词,其他人不得再使用。 朕字看似普通,但为什么它成为秦始皇的专属代词呢?在许多人看来,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而对于嬴政来说,这一切并不复杂。他完全信任王翦,指示他去灭六国。王翦不仅迅速消灭了五国,还有一个国家主动投降,未损一兵一卒。六国的统一令嬴政信心大增,他认为自己的伟大成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甚至超越他们。因此,嬴政自封为始皇帝,这是他成为皇帝的历史意义所在。 在嬴政的少年时期,他曾跟随母亲流亡,亲眼见识过赵国及其他国家的风俗与生活习惯。由于长期的割据,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日益明显,甚至语言交流也成了困难。嬴政与大臣们商讨后认为,改变各国的方言太复杂,不如通过统一文字来解决沟通难题。因此,他推行了书同文政策,要求全国各地使用统一文字,简化了跨区域的沟通障碍。李斯等人根据各国的文字特点,创造了小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隶书。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地区人民的交流。 然而,统一文字并非秦始皇面临的唯一挑战。由于六国文化和礼仪差异显著,人民之间的行为规范也不相同。为了消除可能的误会,秦始皇决定进一步实施行同伦政策,即要求全国人民遵循统一的道德规范和礼仪,特别是对于当时被誉为礼仪之邦的齐国,秦始皇高度赞扬其礼仪之美,并鼓励其他地区向其学习。而在吴越地区,他发现男女关系过于松散,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在会稽山下,秦始皇竖起石碑,严厉谴责这些风俗,甚至立下律法,规定杀害违礼者不算犯罪,意在规范当地社会风气。 除了文化和礼仪方面的改革,秦始皇还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统一,如统一车轨宽度、道路宽度、货币形制、度量衡等,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秦始皇身心疲惫。为了提升其威信,李斯等人建议专门为皇帝设计一些新的词汇,如命制令诏等。经过深思熟虑,秦始皇对这些新词表示满意,除了泰皇外,他拒绝采纳其他提案。 其中,朕字引起了秦始皇的浓厚兴趣。历史剧中皇帝常自称朕,但这个字在秦始皇使用之前,并不具备专有的帝王象征。在屈原的《离骚》中,朕只是表示尊敬的代词,原本并非特指君主。然而,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并自称始皇帝,朕字逐渐从普通代词转变为专属于皇帝的符号。秦始皇为何选择朕呢?在甲骨文中,朕字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由舟和灷两部分组成,其中舟代表君主,而灷象征火种——象征皇帝为人民带来光明与温暖。因此,朕字成为了皇帝的专属称谓,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