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去世后,孙权还有充足的青春年华,为什么不趁机西进蜀汉,北伐魏国呢?其实,统一天下不仅需要雄心壮志,还需要强大的实力和恰到好处的机会,而孙权的情况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当时,孙权并没有称帝,而是选择了向曹丕称臣,并保持与蜀汉的同盟关系。
特别是在夷陵之战中,孙权打败了刘备之后,为了防止自己被蜀汉和魏国两面夹击,他不得不向曹丕示弱,主动向魏国提出和解,试图挑拨魏蜀之间的矛盾,希望能从中渔利。但孙权的这一算盘并没有成功,曹丕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的名号,至于孙权自己引来的麻烦,他依然需要自己解决。与此同时,曹丕的大军一直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趁机占领江南。 那时,东吴内部的情况也不太乐观。扬州和越地的蛮族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国内的动乱不断。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孙权不得不低头向曹丕请罪,真诚地请求改正错误,还派遣使者去白帝城拜访刘备,以缓和两国关系。 更为麻烦的是,一些江东的将领叛变投靠了魏国,这让孙权感到极大的压力。连韩当的儿子韩综也带领部众投降了魏国。同时,东吴的蛮族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治,孙权不得不在三年春天派遣太常潘濬带领五万大军出征武陵的蛮族。尽管冬天他平定了蛮族,但之后庐陵的李桓和罗厉等人又联合起来叛乱,局势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孙权没有去主动讨伐西蜀或北伐魏国,主要是因为他内忧外患,东吴内部的蛮族不断作乱,一些原本效忠于他的将领叛投魏国,这些都对孙权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国家急需内部治理,确保政权稳定,所以他只能暂时采取自保的策略,稳住现有局面。就像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先平定了孟获和其他叛乱势力,确保自己的后方稳固后才有精力向外发展。 曹操和刘备的基础是经过多年战争积累下来的,他们的周围有许多能臣良将,这些人都与他们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曹操和刘备不仅是他们的君主,更像是江湖中的兄弟。大臣们既能通过曹操和刘备获得晋升和荣誉,也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这些人愿意为曹操和刘备效力,不仅因为利益,更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坚实的兄弟情谊。
上一篇:欧洲风云,危机四伏